[发明专利]微机电系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3117.X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钱元晧;吴华书;锺士勇;曾立天;叶裕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商明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81B7/00 | 分类号: | B81B7/00;B81B7/02;B81C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郭蔚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机 系统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微机电系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简化导电路径的微机电系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70年代微机电系统装置概念成形起,微机电系统装置已从实验室的探索对象进步至成为高阶系统整合的对象,并已在大众消费性装置中有广泛的应用,展现了惊人且稳定的成长。微机电系统装置包含一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通过感测或控制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的运动物理量可实现微机电系统装置的各项功能。
为了提升微机电系统装置的整合度或功能性,可于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表面设置所需的电路,例如应用于磁性感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然而,现有的微机电系统装置是将设置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表面的电路利用打线等方式与基板或外部电性连接。如此不仅增加制程的复杂度,且占用较大的基板面积,导致无法有效缩小微机电系统装置的体积。
综上所述,如何简化微机电系统装置的导电路径以提升微机电系统装置的整合度便是目前极需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机电系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是将制作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的基板分为两个电性独立的导电区域,使可动的微机电系统元件以及设置于其表面上的电路可分别经由相对应的导电区域与下方的另一基板电性连接,藉此简化导电路径以及制造流程。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三基板。第一基板包含至少一第一电路,其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一表面。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并包含一微机电系统元件、一导电部以及一第二电路。微机电系统元件以第一表面朝向第一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的表面,并与第一电路电性连接。导电部与微机电系统元件电性独立,并与第一电路电性连接。第二电路设置于微机电系统元件的第二表面,并与微机电系统元件电性独立。第二电路是经由导电部与第一电路电性连接。第三基板具有一凹槽区域以及多个托脚结构。第三基板设置于第二基板上方,并以托脚结构与第一基板连接,使第二基板容置于凹槽区域。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基板,其包含至少一第一电路,其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一表面;提供一第二基板,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将第二基板以第一表面朝向第一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的表面;将第二基板分成一元件区域以及一导电部,其中元件区域以及导电部彼此电性独立且分别与第一电路电性连接;形成一导电层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将导电层图案化,以形成一第二电路;形成一微机电系统元件于第二基板的元件区域;提供一第三基板,其具有一凹槽区域以及多个托脚结构;以及将第三基板设置于第二基板上方,并以托脚结构与第一基板连接,使第二基板容置于凹槽区域。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剖面示意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
图2为一俯视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的第二基板。
图3A为一剖面示意图,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
图3B为一剖面示意图,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
图4A至图4L为一剖面示意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装置的制造步骤。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微机电系统装置
11 第一基板
111 第一电路
111a 电极
111b 导电接点
112a 第一介电层
112b 第二介电层
112c 第三介电层
113 机械止动结构
113a 第一金属层
113b 第二金属层
114a 第一互连线贯孔
114b 第二互连线贯孔
115 凹槽区域
116 篱柱
12 第二基板
12a 微机电系统元件
12a’ 元件区域
12b 导电部
12c 第二电路
12c’ 导电层
121 第一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商明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商明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31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