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置式超快冷制备热轧双相钢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5758.0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5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宇;蔡晓辉;周晓光;王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4 | 分类号: | C22C38/14;C21D8/02;B21B37/74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式超快冷 制备 热轧 双相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置式超快冷制备热轧双相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钢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在汽车结构轻量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热轧双相钢因其成本低、性能好,在汽车白车身上的应用量达到了75-80%。
由于双相钢同时具备马氏体和铁素体组织的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是:1)生成足够的铁素体;2)抑制珠光体的产生;3)抑制贝氏体的产生;4)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就需要通过采用添加合金元素,同时进行后置式快速冷却,即首先经过层流冷却,最后进行超快速冷却的方式抑制贝氏体和珠光体的生成。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添加Cr和Mo等微合金元素,同时利用高冷速层流冷却或者后置式超快冷工艺来生产热轧双相钢。
然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一条钢材生产线往往要生产不同种类的钢材,而为了节约成本,适应生产大多数钢材,通常将超快冷设备建在轧机后、层流冷却区前,而这样的生产线不适合生产双相钢,或者需要通过对控冷设备进行改建来生产双相钢,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目前国际钼铁价格的上涨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急需开发一种节约成本的双相钢的生产工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钢厂中超快冷装置是安装在轧机后、冷却区前的实际情况,并本着节省成本的原则,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置式超快冷制备热轧双相钢的方法,采用超快冷+空冷+层流冷却模式来实现双相钢生产,目的是不需要改造已有的冷却设备就能生产出热轧双相钢。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双相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数为(0.06~0.08)%C,(0.1~0.5)%Si,(1.10~1.30)%Mn,(0.01~0.02)%Nb,(0.01~0.02)%Ti,余量为Fe;其微观组织为软相铁素体和硬相马氏体,铁素体体积份数为70~90%,马氏体为10~30%;室温下的力学性能为屈服强度Rp0.2为380~420MPa,抗拉强度Rm为640~700MPa,屈强比为0.59~0.70,断后总伸长率为21~28%。
本发明的前置式超快冷制备热轧双相钢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厚度为70~90mm,化学组成为:(0.05~0.08)%C,(0.1~0.5)%Si,(1.10~1.30)%Mn,(0.01~0.02)%Nb,(0.01~0.02)%Ti,余量是Fe的连铸坯,经隧道炉加热,控制加热温度1150~1200℃,加热时间为120min,出炉温度1100~1150℃;
(2)出炉后的连铸坯在热连轧机组上进行轧制,控制粗轧温度1000~1100℃,精轧咬入温度950~990℃,终轧温度800~830℃;
(3)热轧后进行冷却控制,首先经超快速冷却,温降为110~130℃,冷却速度为100~140℃/s,随后空冷2~6s,再经层流冷却至100~240℃进行卷取,得到厚度为2.75~4.7mm的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和有益效果是:
①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双相钢的后置式超快冷工艺,应用工业生产中已有的前置式超快冷设备,避免了对控冷设备的改造;
②本发明的双相钢不添加价格较贵的元素Mo,从而降低原料成本,同时添加了<0.02%得Nb和<0.02%的Ti,确保产品性能,以Nb、Ti代替Mo,能够节省成本150元/吨以上;
③本发明的双相钢产品,抗拉强度为640~700MPa,屈强比为0.59~0.70,性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700MPa级热轧双相钢的典型的金相组织电镜图,经4%硝酸酒精试剂腐蚀;
其中白色部分为铁素体,灰黑色部分为马氏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选择表1化学成分钢为原料,编号分别为1、2和3,其中每个编号取a和b两个试样测定其力学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57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