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3864.7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士良;沈建松;陈建荣;孙燕琳;纪志强;王国良;张桂萍;郁国夫;费建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1/09 | 分类号: | D01D1/09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唐迅 |
地址: | 31451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体直纺 长距离 输送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涤纶纺丝生产过程中的熔体输送方法,尤其是一种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化纤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具有高配置、高性能、高产能的聚合装置逐步投入生产,由于这些装置低能耗高产出,生产成本低,产品竞争力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一些老聚合装置的生存空间。为了提高老聚合装置的竞争力,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减少聚酯切片产量,提高长丝产量。但一些更早设计投入生产的装置,由于受到场地和长距离熔体输送技术的制约已经很难提高长丝产量,因此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解决来破解聚酯熔体长距离输送的难题,已经成为阻碍一些老熔体直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可进行稳定生产的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所设计的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熔体经熔体第一冷却器冷却后进入第一增压泵增压,然后经熔体管道输送至第二增压泵进行再增压,再通过第二冷却器后经输送管道进入纺丝箱体用于纺丝。
作为优选:
所述的第一冷却器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0.5℃;第二冷却器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3℃;熔体管道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0℃;第一增压泵泵前压力控制在2.5MPa、泵后压力控制在16.5MPa;第二增压泵泵前压力控制在3.7MPa、泵后压力控制在17.5MPa;
所述熔体是半消光熔体PET;熔体质量指标:熔点:≥260℃,特性粘度:0.642dl/g;
所述熔体管道长度≥300米;
所述第一冷却器冷却、第一增压泵增压位于熔体直纺的聚合环节中,第二冷却器冷却、第二增压泵增压位于熔体直纺的长丝环节中;
所述熔体管道液相热媒提前三天开始升温;
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冷却器、熔体管道、第第二冷却器、输送管道和纺丝箱体;所述熔体管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增压泵和第二增压泵;所述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和熔体管道都各自连接有热媒泵循环系统。
本发明所设计的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及系统,可以解决涤纶长丝生产过程中聚酯熔体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压力不稳定、逆向反应降解的问题。在聚合、长丝各安装了一套增压泵和熔体冷却器,主要流程为熔体经熔体冷却器冷却→增压泵增压输送→再增压→冷却→纺丝,有效地解决了聚酯熔体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熔体输送压力和熔体逆向反应的矛盾,提高了熔体质量,提高了聚合熔体的可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熔体直纺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第一冷却器1、第一增压泵2、熔体管道3、第二增压泵4、第二冷却器5、输送管道6、纺丝箱体7、热媒泵循环系统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熔体经熔体第一冷却器1冷却后进入第一增压泵2增压,然后经熔体管道3输送至第二增压泵4进行再增压,再通过第二冷却器5后经输送管道6进入纺丝箱体7用于纺丝。其中:
所述的第一冷却器1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0.5℃;
第二冷却器5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3℃;
熔体管道3其热媒泵循环温度为280℃;
第一增压泵2泵前压力控制在2.5MPa、泵后压力控制在16.5MPa;
第二增压泵4泵前压力控制在3.7MPa、泵后压力控制在17.5MPa;
所述熔体是半消光熔体PET;熔体质量指标:熔点:≥260℃,特性粘度:0.642dl/g;
所述熔体管道3长度为300米;
所述第一冷却器1冷却、第一增压泵2增压位于熔体直纺的聚合环节中,第二冷却器5冷却、第二增压泵4增压位于熔体直纺的长丝环节中;
所述熔体管道3液相热媒提前三天开始升温;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熔体直纺的长距离输送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冷却器1、熔体管道3、第第二冷却器5、输送管道6和纺丝箱体7;所述熔体管道3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增压泵2和第二增压泵;所述第一冷却器1、第二冷却器5和熔体管道3都各自连接有热媒泵循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未经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3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分移相器
- 下一篇:使用硅基底的氮化物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