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9284.0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1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重治;永井研吉;来田雅裕;富田美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N39/04 | 分类号: | F16N3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用于加热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油等润滑类流体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机器当中,有的机器边使部件之间进行相互摩擦边进行动作。例如,发动机等内燃机的活塞在汽缸内做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多个部件相互摩擦。如果这样部件之间相互摩擦,则使部件产生磨损或发热,机器产生不良现象。因此,为减少部件之间相互摩擦时的摩擦来控制磨损或发热,而使用润滑类流体。例如,作为润滑类流体使用发动机油来控制发动机部件的磨损或发热。这样要良好地运转机器,润滑类流体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当润滑类流体处于低温时,润滑类流体的粘性变高,其结果,产生不能充分减少摩擦的问题。另外,产生无法将润滑类流体提供至目标位置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采用加热器对润滑类流体进行加热提高温度,由此适当降低润滑类流体的粘性。如此,如果采用加热器则可以降低润滑类流体的粘性。另一方面,当润滑类流体被加热器过度加热时,产生引起润滑类流体劣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公开了具有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的结构的加热器(例如,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74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63-16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实开昭63-12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现有加热器很难在使不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的结构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迅速提高润滑类流体温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形式的冻结防止结构:通过将加热器容纳在壳体内而间接加热润滑油来防止润滑油劣化。对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而言,由于加热器容纳在壳体内,因此认为很难迅速提高润滑油的温度。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公开了如下形式的发动机油加热装置(润滑油加热器):将非自发热的放热构件或非自发热的散热片(fin)安装于加热器来增大传热面积(热交换面积)。对专利文献2、3所述的发明而言,由于放热构件或散热片不会发热,所以认为很难迅速提高温度。为达成“在使不过度加热润滑类流体的结构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迅速提高润滑类流体温度”的目的,不得不增加加热器的尺寸。可是受到车体内空间的限制,所以实现加热器的小型化的要求很迫切。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尺寸小也能够不过度加热润滑类流体且迅速提高润滑类流体温度的加热器。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以下所述的是达成上述目的加热器。
[1]一种加热器,具有:蜂窝状结构部,其包括隔壁和多个孔格,所述隔壁以陶瓷为主成分且依靠通电来发热,所述多个孔格通过被所述隔壁划分而形成且从一侧端部贯通到另一侧端部从而成为润滑类流体的流道;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其用于与所述蜂窝状结构部接触以使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隔壁通电。
[2]根据所述[1]的加热器,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所述隔壁的厚度为0.10-0.51mm且孔格密度为15-280孔格/cm2。
[3]根据所述[1]或者[2]的加热器,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所述隔壁的电阻率为0.01-50Ωcm。
[4]根据所述[1]-[3]的加热器,所述隔壁以选自由SiC、金属含浸SiC、金属复合SiC以及金属复合Si3N4构成的群中的一种为主成分。
[5]根据所述[1]-[4]的任一项的加热器,在与所述孔格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中,不具有与从一侧所述电极朝另一侧所述电极的方向相垂直相交的隔壁。
[6]根据所述[1]-[5]的任一项的加热器,在所述隔壁的表面具有绝缘击穿强度为10-1000V/μm的绝缘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加热器在小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过度加热润滑类流体并且迅速提高润滑类流体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一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沿图1的A-A’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加热器的另外其他实施方案的、与孔格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4B是表示本发明加热器的另外其他实施方案的、一对电极和电流方向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加热器的另外其他实施方案的、与孔格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9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压缩的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维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