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8116.X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2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恩;谢肇琨;谢晓华;杨国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3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原绍辉;傅永霄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冷轧 双相钢 钢板 缩孔 缺陷 电阻 点焊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阻点焊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
背景技术
电阻点焊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用以接合钢板的一种主要焊接方式,平均每部小型轿车约含有3600个焊点。近年来,因车体轻量化需求日增,使得高张力汽车钢板于车身的运用比例也逐渐增加,然而,此类钢板对于焊核缺陷的忍耐度却相对下降,尤其是导致焊核脆性破裂的主要原因-缩孔缺陷。
已公知冷轧双相钢钢板进行电阻点焊接合时,在尚未发生飞爆(焊接火花产生)的焊接电流下,钢板间容易因熔接不全而产生缩孔缺陷,尤其是当钢板厚度超过2mm时,此种缺陷更为明显,而缩孔缺陷会导致焊核强度下降,并引发脆性破裂。已公知已有利用圆弧平顶状电极头提供均匀分布的压应力来减少焊核缺陷的发生,只是,此种改善方式仅可减少焊核周围的裂纹缺陷,因其对焊核中央区域的施压能力较差,故在电阻点焊后仍无法避免缩孔缺陷集中在焊核中心的不利现象。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且具进步性的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至少一块冷轧双相钢钢板,该冷轧双相钢钢板具有厚度t;(b)进行预热步骤,以预热电流PC对该冷轧双相钢钢板进行预热,该预热电流PC的计算式为PC≧5t+4 (单位:千安培);以及(c)进行焊接步骤,以焊接电流WC对该冷轧双相钢钢板进行电阻点焊,该焊接电流WC的计算式为WC=飞爆电流-0.2 (单位:千安培),其中飞爆电流为焊接火花开始产生时的电流。
本发明在电阻点焊工艺中加入预热步骤,并利用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厚度作为已知参数,设计预热及焊接步骤所需的时间及电流。本发明焊接前的该预热步骤能有效利用钢板间的接触阻抗在初期焊接时间内产生足够的电阻热,以达到界面间的良好接合,其功效上可完全消除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及提升焊核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流程图;
图2显示本发明预热及焊接两阶段点焊工艺的时间-电流关系曲线图;
图3显示本发明有预热步骤的实施例(b)与无预热步骤的比较例(a)的焊核非破坏射线检测及破坏性金相剖面图;
图4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与比较例对厚度0.8mm、1.2mm、1.6mm及2.0mm的冷轧双相钢钢板对焊时的焊核非破坏射线检测结果;及
图5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与比较例对厚度2.0mm的冷轧双相钢钢板对焊时的焊核拉剪强度的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本发明可消除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焊核缩孔缺陷的电阻点焊工艺流程图。请参阅图1的步骤S11,提供至少一冷轧双相钢钢板,该冷轧双相钢钢板具有一厚度t。在本实施例中,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厚度t介于0.6mm至2.5mm之间,而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碳当量(Ceq=C+Si/30+Mn/20+2P+4S)范围介于0.18重量百分比(wt%)至0.28重量百分比(wt%)之间。
图2显示本发明预热及焊接两阶段点焊工艺的时间-电流关系曲线图。请配合参阅图1的步骤S12及图2,进行预热步骤,以预热电流PC对该冷轧双相钢钢板进行预热,该预热电流PC的计算式为PC≧5t+4 (单位:千安培, kA),其中t为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厚度。在此步骤中,当该冷轧双相钢钢板为未镀锌钢板(CR steel)时,该预热电流PC等于(5t+4)千安培;而当该冷轧双相钢钢板为热浸镀锌钢板(GI steel)或合金化镀锌钢板(GA steel)时,该预热电流PC等于(5t+6)千安培。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厚度t不大于1.4mm时,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预热时间为3个循环(cycle);而当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厚度t大于1.4mm时,该冷轧双相钢钢板的预热时间为4个循环(cycle),本实施例因采用60Hz交流电进行电阻点焊,故每1个循环(cycle)的时间为六十分之一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8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