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铋渣中回收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2104.1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6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香钦华;沈江;卢林;况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30/06 | 分类号: | C22B30/06;C22B3/10 |
代理公司: | 红河州专利事务所 53102 | 代理人: | 朱跃平 |
地址: | 661100 云南省红***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铋渣中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含铋渣中回收铋的方法,属于有色金属火法与湿法相结合的冶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铅电解产生的铅阳极泥,在传统银火法回收流程分银转炉灰吹过程中,铋金属被氧化进入渣中,从渣中回收铋金属的传统工艺一般采用火法和湿法联合流程,或纯火法精炼除杂产出铋金属的流程。火法处理流程较直接简单,工序、占地少,没有污水处理问题;而湿法流程 由于存在污水处理等环保问题难以解决,以及设备腐蚀、工序多、液固分离难等制约因素,因此大多数厂家一般采用火法流程为主。但是如果湿法流程能找到解决上述弊端的途径,湿法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据中国专利200710035322介绍了一种从铋渣中回收冶炼精铋的工艺,流程是先从铋渣中用盐酸湿法浸取浸出液,浸出液经水解沉铋得氯氧铋,经还原熔炼成粗铋再进一步精炼成精铋;提铋后的滤液沉Cu,其工艺步骤如下:
a、先将铋渣机械粉碎成40目以上的粉末,在粉末铋渣中按浸出时固液比为3~6∶1比例加盐酸进行浸出和过滤,浸出温度控制在75~90℃,时间3~4小时,得到浸出渣和浸出液;
b、所产浸出渣送回转炉冶炼回收锑和贵铅;
c、所产浸出液进行水解沉铋,用片碱中和至终点PH=2~2.5,保持恒PH值搅拌0.5小时后压滤,产出得到氯氧铋,经转炉熔炼成粗铋,再进一步深加工精炼成精铋;
d、对c步骤的所产生的滤液用片碱中和,沉铜,产出氯氧铜;
e、沉铜后的液体返回a步骤与新补充的盐酸混合继续进行循环浸出。
另据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介绍了一种从铅阳极泥回收金银所产的渣中回收铋的方法,含铋的氧化渣经火法熔炼形成多金属合金(粗铋)。该公司采用湿法--火法相联合的工艺使粗铋中各有价金属(Sb、Bi、Cu、Pb、Au、Ag)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回收。其技术要点如下:
1、粗铋的浸出。粗铋经水淬、球磨之后,选择盐酸和氯酸钠作药剂,浸出水解得到锑精矿。锑精矿返回火法系统回收锑、金、银。
2、降温沉铅。浸出液中的铅经自然降温后呈氯化铅析出,送铅冶炼系统回收铅。
3、置换金银。沉铅后液用铜粉或海绵铜置换其中的金、银。得到金银泥返回贵金属冶炼厂回收金、银。
4、水解沉铋。置换金、银后液用石灰中和、水解得到铋精矿返回火法系统炼粗铋。
5、置换沉铜。沉铋后液加入铁屑置换其中的铜得到海绵铜,海绵铜少部分返回置换金银用,大部分外售。
6、沉铜后液加石灰中和后,废液达标排放。
上述方法均要对浸出液进行中和处理,过程较为繁琐,作业多,成本高,“三废”治理问题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找到到一种操作容易、流程简短、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的从铋渣中回收铋的方法,以解决铋金属在铅锌生产主流程中的消极影响。
本发明的这种从铋渣中回收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从炼银转炉氧化渣中高温还原熔炼得铅铋合金,然后进行硅氟酸体系铅铋合金电解,得到电铅产品以及高铋阳极泥;
第二步,高铋阳极泥再用盐酸浸出,过滤得含铋浸出料液,浸出条件为:液固比(重量比)3~6∶1,过程温度40-70℃,盐酸浓度为150~200g/L,反应时间为1.5-2.5小时;
第三步,用还原铁粉将浸出液中的铋置换,得海绵铋。
第一步所得合金在电解前经过火法精炼除Cu并调整其中As、Sb、Bi、Ag的含量,使这些杂质总含量9%以下,以适合电解工艺要求;
第二步的浸出液体循环使用,在浸出过程中加入硫化钠沉银,得到铋浸出液,尽量减少银浸入液体。
第三步所得海绵铋经火法碱性熔炼得到90%以上品位的粗铋,再进行电铋精炼得到精铋。
第二步使用返回洗涤后液浸出高铋阳极泥时,补加部分盐酸,以保持必需的pH值,Cl-浓度控制在150-200g/L,同时避免铋离子水解。
对第二步所得浸出渣用第三步得到的置换后液进行洗涤,得到洗涤后液并返回第二步补酸后循环使用。
对于铅阳极泥中含有的铋,申请人单位采用火法与湿法混合流程,铅阳极泥回收银的过程分银转炉产生的铋氧化渣含铋4%~40%,经反射炉火法还原熔炼,炉温在1200℃左右,用煤粉作还原剂,并加入纯碱(Na2CO3)与脉石组分造渣。熔炼反应主要有:
Bi2O3+3CO=2Bi+3C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21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