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液体中植物甾醇酯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5389.6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3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贾承胜;刘萍;郭素洁;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9/00 | 分类号: | C07J9/00;C07J7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液体 植物 甾醇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液体中植物甾醇酯的绿色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医药、化工和化妆品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甾醇因其结构与胆固醇相似而能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在小肠内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收。作为一种食疗法,可以在降胆固醇治疗的初期服用植物甾醇。但游离型植物甾醇熔点高,脂溶性和水溶性都很差,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范围。甾醇的C-3羟基是重要活性基团,可与脂肪酸形成脂肪甾醇酸酯。研究表明,脂肪酸植物甾醇酯的脂溶性更好,并且同样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在酯化反应中,其核心是催化剂。采用传统的强酸碱催化剂,不仅反应条件苛刻,产率低,往往有较多的副产物,分离困难,而且对设备腐蚀性大、环境污染严重。研制和开发新型环保型催化剂,如固载杂多酸、固体超强酸、离子液体、酶等用于酯的合成已成为研究热点。离子液体是在室温或低温下呈液态、完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也称低温熔融盐。离子液体以其可循环使用、可设计性、环境友好并且高催化性能等优点,成为一种传统溶剂的理想替代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可调节的反应溶剂和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离子液体有咪唑型离子液体,如[Bmim]BF4,[Bmim]CF3SO3,但价格较贵。而由过渡金属氯化物和氯化胆碱构成的氯化胆碱·xMCln离子液体具有路易斯酸性,可用于催化酯化反应,并且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可望用于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在离子液体中植物甾醇酯的绿色制备方法。本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收率高,合成途径简便、绿色,适合用于食品等工业生产。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使用在不同的离子液体中植物甾醇与各种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一方面考察反应酯化率,另一方面通过测定不饱和脂肪酸酯化反应中茴香胺值来考察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程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为:在装有磁力搅拌器的带支管的反应瓶中加入一定量脂肪酸、植物甾醇和离子液体,通入氮气,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开始计时,反应一定时间后终止。离子液体的用量为植物甾醇的质量的5~10%,反应温度为90~170℃,反应时间2~8h。定时取样,进行TLC定性和HPLC定量分析以检测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反应瓶中形成上下两相,上层中有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植物甾醇酯产品,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下层则是离子液体,可回收利用。
所述植物甾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甾醇为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植物甾醇。
所述植物甾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油酸和芥酸)。
所述植物甾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离子液体为[Bmim]BF4、[Bmim]CF3SO3、ChCl·2SnCl2、ChCl·2ZnCl2、ChCl·2FeCl3和ChCl·2.5SnCl2,用量为植物甾醇质量的5~10%(w/w),离子液体优选ChCl·2SnCl2、ChCl·2ZnCl2和ChCl·2.5SnCl2,用量优选6~8%(w/w)。
所述植物甾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化胆碱·xMCln离子液体制备方法为:在磁力搅拌下,将20mmol的氯化胆碱(ChCl)和40mmol的氯化亚锡、氯化锌或氯化铁混匀加热至100℃,直到形成透明澄清的液体,得到无色的ChCl·2SnCl2、ChCl·2ZnCl2和棕色的ChCl·2FeCl3;将20mmol的氯化胆碱和50mmol的氯化亚锡混匀加热至100℃,搅拌至形成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得到ChCl·2.5SnC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53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