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烷基磺酸盐蒸煮助剂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1496.3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7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平清伟;张健;董丽颖;石海强;李娜;牛梅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21C3/22 | 分类号: | D21C3/2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基 磺酸盐蒸煮 助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浆造纸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制浆过程中的一种高效、环保烷基磺酸盐蒸煮助剂,主要用于木材烧碱法、硫酸盐法等碱法制浆工艺。
背景技术
蒸煮助剂在制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以草类原料为主,开发适合于草类原料的蒸煮助剂,减缓草类原料制浆过程的污染问题,是目前开发蒸煮助剂的方向之一。另外,2007年国家发布《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设造纸林基地500万公顷,新增木浆生产线645万吨,林纸一体化的提出解决了我国造纸行业的几个难题:增加优质长纤维的供给,提高木浆比重,淘汰落后草浆生产线,优化我国造纸原料的结构,解决我国造纸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林纸一体化工程将成为21世纪造纸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林纸一体化的提出,新型环保的、适用于木浆生产的蒸煮助剂必将成为蒸煮助剂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开发木浆生产用蒸煮助剂首要目标则是在制浆过程中提高木素脱除的选择性。目前我国近四分之三的制浆企业在使用硫化碱,部分使用蒽醌及其衍生物,但这类蒸煮助剂溶解性能差,且对原料渗透较慢,木素分解和溶出时间较长,即木素脱除的选择性差,这就造成了脱除的物质易被纤维再度吸附,影响浆料的质量及得率。此外,此类助剂有一定毒性,环境污染大,管道内易结垢,对设备腐蚀性大。鉴于此,本发明从药液对原料渗透速度方面入手,拟通过合适表面活性剂的选择调节蒸煮液的表面性能,使蒸煮液在助剂的作用下获得适宜的表面张力以提高其对原料的渗透,从而实现木素的更快脱除,以及浆料得率和质量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毒、制备方便、性能稳定、溶解性能优良、渗透能力强的环保烷基磺酸盐蒸煮助剂。该蒸煮助剂克服了现有蒸煮助剂产品毒性大、溶解性差、渗透能力弱的缺陷。
该蒸煮助剂通过适宜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降低了蒸煮液的表面张力,增强了助剂对原料的渗透;助剂产品的溶解性能优良且泡沫少,实现了助剂在碱液中的溶解,提高了木素的制浆选择性,利于木材原料的使用。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烷基磺酸盐蒸煮助剂,该蒸煮助剂按质量份,由下述组分组成:蒽醌:20~40、亚硫酸钠:50~70和表面活性剂:5~15,其中蒽醌的粒径在0.25mm以下。
将上述原料固体粉末进行充分混合,即可得到成品。应用时只需将产品溶于水中即可。
本发明上述蒸煮助剂优选按质量份,由下述组分组成:蒽醌:25~40、亚硫酸钠:55~70和表面活性剂:5~15。
本发明上述蒸煮助剂另一优选按质量份,由下述组分组成:蒽醌:25~35、亚硫酸钠:55~65和表面活性剂:6~12。
本发明上述表面活性剂优选为烷基磺酸盐,进一步优选为C 12~C20烷基磺酸盐,最为优选C12烷基磺酸盐或C16烷基磺酸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方案为该蒸煮助剂按质量份,由下述组分组成:蒽醌:35、亚硫酸钠:59和十二烷基磺酸钠:6。
上述技术方案中另一优选方案为该蒸煮助剂按质量份,由下述组分组成:蒽醌:30、亚硫酸钠:62和十六烷基磺酸钠: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配制的蒸煮助剂,渗透能力强,易于药液向原料中渗透,提高了木素的脱除效率和浆料质量。
(2)所制备的蒸煮助剂溶解性好,易与碱液混合均匀,操作过程中泡沫少,利于碱液作用的发挥,提高了蒸煮效率。
(3)所制备的蒸煮助剂配制工艺简单、毒性小、无腐蚀性、易于储存,是一绿色环保蒸煮助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或可以常规方法制备。
实施例1
将按质量份计的35份蒽醌、59份亚硫酸钠和6份十二烷基磺酸钠固体研磨至粒径0.25mm以下,制得烷基磺酸盐蒸煮助剂A,待用。将所制备的蒸煮助剂用于杨木硫酸盐法制浆过程,蒸煮助剂用量为绝干原料质量的0.5%,使用时将蒸煮助剂直接溶于水加入蒸煮体系中即可。产品A的使用效果见表1。
表1A产品对杨木硫酸盐法制浆的使用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14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