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75007.0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3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潘宏杰;姚春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10 | 分类号: | D06B3/10;D06B2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浸玻纤布 延续 浸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纤布浸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
背景技术
玻纤布浸胶技术是覆铜板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胶水对玻纤布浸润性越好,胶水和玻纤布接触就越充分,生产的粘接片质量越好,用这样的粘结片生产的覆铜板质量可靠性越高。
玻纤布在胶水中浸润的时间越长,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性越好,而大生产条件下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车速,胶水槽过大时又会造成胶水的浪费,并且玻纤布在胶水中进行距离过长时将增大胶水对玻纤布的阻力,在这种条件下玻纤布张力增大导致断裂布的风险,因此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时间有限。
通常情况下,覆铜板浸胶工艺至少包含一个预浸胶和一个主浸胶,玻纤布在预浸胶和主浸胶之间有较长的一段距离暴露在空气中,导致通过预浸胶的玻纤布表面的胶水中的溶剂挥发,胶水粘度增大,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通过该装置实现玻纤布从预浸胶到主浸胶行进过程中胶水对玻纤布的持续浸润,延长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时间,获得更好的浸润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其包括:预浸部、主浸部、及设于预浸部与主浸部之间的保护部,该保护部包括邻近预浸部的第一转向辊、邻近主浸部的第二转向辊、分别与第一、第二转向辊相对而设于其上方的第一、第二压力辊、以及分别绕覆在两转向辊上与两压力辊上的薄膜。
所述预浸部包括预浸槽及设于其中的预浸辊,主浸部包括主浸槽及设于其中的主浸辊。
所述第一压力辊与第一转向辊上下相对设置,第二压力辊与第二转向辊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相对的压力辊与转向辊之间的间距为0-10cm。
所述薄膜长度为10cm-10m,宽度为1m-5m,厚度为1μm-200μm。
所述薄膜为耐溶剂的薄膜,所述的溶剂为预浸时的胶水配方中使用的溶剂。
所述薄膜优选聚酰亚胺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采用薄膜来对预浸后的玻纤布在进入主浸的过程中进行保护,实现玻纤布从预浸胶到主浸胶行进过程中胶水对玻纤布的持续浸润,延长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时间,获得更好的浸润效果,从而生产的粘结片及覆铜板质量可靠性高。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浸玻纤布的延续浸润装置,包括:预浸部1、主浸部3、及设于预浸部1与主浸部3之间的保护部2,玻纤布10依次经过预浸部1、保护部2及主浸部3,玻纤布10在预浸部1进行预浸后,在进入主浸部3的过程中受到保护部2的保护作用,防止溶剂过快挥发,使玻纤布10浸润的胶水持续对其进行浸润,胶水对玻纤布的浸润越好,在覆铜板生产的后工序就可获得更宽的加工窗口,获得质量可靠性更高的覆铜板。
所述预浸部1用于对玻纤布的第一次浸胶,其包括用于盛装胶水的预浸槽11及设于其中的预浸辊12,主浸部3用于对玻纤布的第二次浸胶,其包括用于盛装胶水的主浸槽31及设于其中的主浸辊32。该保护部2包括邻近预浸部1的第一转向辊21,邻近主浸部3的第二转向辊22,分别与第一、第二转向辊21、22相对而设于其上方的第一、第二压力辊24、25,以及分别绕覆在两转向辊上与两压力辊上的薄膜23、26。所述第一压力辊24与第一转向辊21上下相对设置,第二压力辊25与第二转向辊2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相对的压力辊与转向辊之间的距离可调,用于预浸后的玻纤布通过,根据不同玻纤布厚度调节所需适当的间距,确保薄膜对玻纤布表面胶水的保护,又不至于影响玻纤布顺利通过。该第一压力辊24与对应的第一转向辊21之间、及第二压力辊25与第二转向辊22之间的间距均为0-10cm,优选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5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桥检车安全挡块自动自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侧围电泳涂装的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