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5331.0 | 申请日: | 201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3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蔡才德;张锦洲;陈世雄;湛海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A47J31/00;A47J31/4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赵芳;徐关寿 |
地址: | 31201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豆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小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机,尤其是一种豆浆机的研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豆浆机已逐渐成为广大用户厨房常用电器之一,但目前豆浆机多数采用刀片式的粉碎方式,也就是电机带动刀片快速转动,刀片对物料进行切割和撞击,最终达到出浆的效果。参考传统的工艺及做法,黄豆或其他豆制品在研磨的过程中,出浆率远远较切割的好。而且相对的口感也醇。
公开号为“CN10228939A”的中国发明公开专利公开了一种研磨式豆浆机,载豆杯底部设有内、外磨盘,内磨盘呈叶轮状,载豆杯设有若干个可以让水进入载豆杯内的进水孔,在工作时,呈叶轮状的内磨盘可使水和制浆物料自上向下流动,同时水会从进水孔进入载豆杯向内磨盘和外磨盘补充水,达到自动供水和清洗的目的。虽然实现加水湿豆研磨,结构上实用化,可批产工业化量产应用,但由于粉碎时也会将未粉碎的食料抛出载豆杯,粉碎速度不能加快。并且粉碎后的食量还是出补水口甩出,这样不能很好的循环研磨,其粉碎效果是不大理想的。
同时,授权公告号为“CN201479858U”的实用新型公布了一名称为“无刀片轴流豆浆机”的专利,其为安装在电机轴上的粉碎体、一固定在机头上且位于粉碎体外的粉碎器;粉碎器上有排料孔,粉碎体壁及粉碎器内壁上都有粉碎沟, 并且边缘比较锋利,该结构实现食料的循环研磨,粉碎效果比先前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该结构仅紧靠粉碎体上粉碎沟搅动水流产生的吸力,带动食物进入粉碎器,在粉碎较大食物粉碎时,会遇到吸力不足问题,并且在遇到较硬的食物未及时完全粉碎成小颗粒时,会使食物卡住在粉碎体和粉碎器的之间,这样将严重影响马达的寿命和整机的性能; 还有该粉碎器依靠相邻粉碎沟之间凸起物边缘的锋利,来加大粉碎的效果,这种锋利边缘是易被磨损的。
该结构的粉碎沟在粉碎器或粉碎上是多条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互不相交地沿外壁呈螺旋分布或直线分布,不利实现由粗到细的粉碎,而且它最小间隙5mm也是过大的,不易达到豆浆颗粒的细微粉碎,食物在小于5mm大小后,只能靠有限的吸力带动下,产生碰撞实现粉碎,达不到依靠碾压实现研磨粉碎设计的初衷。
另外,在上述公开文件中,磨盘是固定在载豆杯底部是不可拆设计的,对磨盘和载豆杯和投料通道的清洗来说它是困难的,由于不易于清洗,也带来的使用后的清洁、食物卫生安全等方面带来问题,影响饮用者的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立体磨浆的豆浆机。
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浆机,包括杯体,扣置在所述杯体上的机头,设置在所述机头内的电机和与电机相连接的输出轴,在所述机头的下部设置有液流驱动装置和研磨装置,所述液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研磨装置的下方,所述液流驱动装置为至少一个旋转时能够产生液流驱动的螺牙。
动磨头在静磨导料腔内高速转动形成驱动液流,产生旋吸涡流,物料被旋吸进入导料齿内粗粉碎并进一步到动磨齿进行精粉碎。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研磨装置至少包括彼此内外结合并且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对应的动磨头和静磨头,所述动、静磨头的工作面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对应的动磨齿和静磨齿。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液流驱动装置的螺牙的轨迹大致呈螺旋线,所述螺旋线的内圈直径为ΦD1,所述电机轴的外直径Φd与所述螺旋线的内圈直径ΦD1的比值δ为0.1<δ≤10,所述螺旋线的横向间距H为2mm<H≤18mm。所述螺旋线的纵向间距H1为5mm<H1≤65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液流驱动装置的螺牙由下至上宽度逐渐变宽或/以及高度逐渐变矮或/以及间距逐渐变窄的过程。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齿的横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上面宽W2为0.2mm~5mm,腰线夹角b为60 °~120°,腰线顶点处设置为圆弧过渡,圆弧R1为0.05~2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静磨头大致呈筒状或喇叭状或导料曲面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静磨头内侧面设有静磨齿或/和楞边或/和导料齿。
所述导料齿在静磨头成中心圆弧阵列均匀分布,其分布数量n2为3~24个,阵列分布角度ω为15°~120°,从研磨物料和粉碎效果考虑,最优的导料齿的分布数量n2选择为6个,阵列分布角ω选择为60°。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楞边的横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阶梯形或波浪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5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