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能型汽车发动机罩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7244.0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许骏;李一兵;陈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型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保障汽车碰撞安全及保护行人的吸能型汽车发动机罩。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日益增加。在人车事故中,行人头部、肩部或者腰部等部位会与发动机罩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人体伤害,因此发动机罩承担了部分冲击能量的缓冲作用。提高汽车发动机罩的冲击能量吸收作用,对于提高汽车碰撞安全与行人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发动机罩主要由外层面板和内层支撑板共同组成,外层面板和内层支撑板的组合刚度成为发动机罩大致的总刚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动机罩在冲击载荷下的吸能效果。随着汽车轻量化和安全性能发展,各种新材料例如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和复合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材料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37921.7的文献中提出了一种填充有泡沫材料的复合材料发动机罩,具有比一般发动机罩更好的能量吸收作用。但是,目前所有技术文献中的发动机罩能量吸收作用还未能达到最优的碰撞安全和行人保护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不易发生变形,能有效保行人和车辆的吸能型汽车发动机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吸能型汽车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辆、发动机舱和发动机面板,所述车辆中的发动机舱上方覆盖有所述发动机面板,所述发动机面板通过一个以上的铰链与所述车辆连接,所述一个以上的铰链位于所述车辆上靠近风挡玻璃处;所述发动机面板包括外层板、内层板、空腔和封装件,所述外层板和内层板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封装件。
所述封装件包括封装层、纳米多孔材料和液体,所述纳米多孔材料和液体组成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所述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由所述封装层封装成所述封装件。
所述纳米多孔材料采用沸石、多孔硅和多孔碳其中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液体采用去离子水和酒精其中一种。
所述封装层采用由聚碳酸酯和纤维增强树脂其中一种材料制成的薄聚合物膜。
所述封装件的厚度采用20mm~40mm之间,所述外层板和内层板的厚度均采用0.6mm~1.2mm之间。
所述外层板、内层板均为连续体,且所述外层板、内层板与所述封装件直接粘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由外层板、内层板、空腔和封装件构成的发动机面板,在外层板和内层板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封装件,使得发动机面板在受到外界物体冲击之后,由封装件迅速吸收冲击能量。2、本实用新型封装件采用由封装层、纳米多孔材料和液体组成,纳米多孔材料和液体组成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能够在遭受外部冲击载荷时,空腔中的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能够迅速响应吸收大量冲击能量,从而有效保护行人和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罩面板的外层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罩面板的内层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向剖视图,即发动机罩在外物冲击下的变形情况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纳米多孔材料-液体混合物层在准静态压缩下的压强-体积变量曲线示意图,其中带有小方块的曲线表示第一次加载后的压强-体积变量曲线;带有小圆圈的曲线第二次加载后的压强-体积变量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辆1、发动机舱2和发动机面板3,车辆1中的发动机舱2上方覆盖有发动机面板3,发动机面板3的尺寸与形状足以覆盖整个发动机舱2。发动机面板3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铰链与车辆1连接,一个以上的铰链位于车辆1上靠近风挡玻璃4处。车辆1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面板3将承受拉伸、压缩、振动及冲击等类型的载荷。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发动机面板3包括外层板5、内层板6、空腔和封装件7,外层板5和内层板6形成空腔,空腔内填充有封装件7。其中,外层板5、内层板6均为连续体,且外层板5、内层板6与封装件7直接粘接在一起,在碰撞中,将外部冲击载荷传递至封装件7,由封装件7吸收冲击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72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式洗车机
- 下一篇:前围下护栅卡扣和具有该前围下护栅卡扣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