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3007.7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3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丁海;谢维;丁培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8 | 分类号: | H01P1/208;H01P7/04;H01P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闵磊;乔建聪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 谐振器 同轴 耦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微波射频滤波器,具体为一种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微波射频器件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金属同轴腔体滤波器虽然使用广泛,技术成熟,但已无法应对现代通信技术对于腔体滤波器低插损,高抑制的要求。腔体介质滤波器虽然具有插损小、抑制高、无源互调好、功率容量大和温度漂移小等优势,但由于其存在制作成本,工艺实现,技术难度等问题,并没有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金属同轴腔体滤波器与腔体介质滤波器各有优势,可以取长补短将两者共同使用在射频器件的双工单元中,对技术指标要求严酷的滤波器可以使用腔体介质滤波器,对常技术指标为常规要求的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金属同轴腔体滤波器。
腔体介质滤波器通常使用两种不同模式的介质谐振子:TE模式介质谐振子和TM模式介质谐振子。TM模式介质谐振子的电磁场分布模式与传统金属腔体谐振器的电磁场分布模式相同,因此包含TM模式介质的射频器件,其调谐和耦合的方式与常规金属同轴滤波器相同。TE模式介质谐振子的电磁场分布模式与传统金属同轴腔体谐振器的电磁场分布模式恰好相反,因此在设计同时包含TE模式介质与金属同轴腔体的射频器件的时候,需要着重关注两者的耦合方式。
目前对于TE模式介质谐振子和金属同轴腔体谐振器耦合的问题研究还比较少,即使有少量文献,也着重强调两种不同类型谐振器混合使用的应用特点,未见有谈及TE模式介质与金属同轴腔体谐振器耦合方法的文献资料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结合同轴腔体滤波器与腔体介质滤波器各自优势的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内最少设有介质谐振子腔和同轴谐振子腔,所述介质谐振子腔内安装介质谐振柱,所述同轴谐振子腔内安装同轴谐振柱,所述介质谐振柱与同轴谐振柱之间设有用于耦合的耦合件。
所述耦合件的一端伸向同轴谐振柱,并与所述同轴谐振柱连接固定,所述耦合件的另一端伸向所述介质谐振柱,并在接近所述介质谐振柱的侧壁时,折成弧线状的弧型耦合部。
所述耦合件的一端与同轴谐振柱可以是焊接固定。
所述耦合件的一端伸向所述同轴谐振柱,并在接近所述同轴谐振柱的侧壁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耦合件的另一端伸向所述介质谐振柱,并在接近介质谐振柱的侧壁时,折成弧线状的弧型耦合部。
所述弯折部与同轴谐振柱的侧壁处于平行状态,以增强耦合能量。
所述弧型耦合部与介质谐振柱为同心圆设置。
所述介质谐振子腔和同轴谐振子腔之间相隔有墙体。
所述墙体上固定有支撑介质,所述耦合件固定在所述支撑介质上。
所述弧型耦合部通过绝缘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介质谐振子腔的内壁上。
所述耦合件可以为银线;所述介质谐振器为TE01模式介质滤波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显著特点和效果如下:
(1)、实现了在具有不同电磁场谐振模式中TE01模式介质滤波器与金属同轴腔体滤波器之间的信号导通,
(2)、调谐方便,可以方便的通过耦合件与介质谐振器或者金属同轴谐振器之间的耦合,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很大影响。
(3)、功率容量大,同轴介质谐振器不容易与金属接触面出现打火烧坏现象,银质耦合件连接也可以承受大功率的射频信号通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实施例1的立体装配图;
图2为实用新型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实施例1的腔体部分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实施例2的立体装配图;
图4为实用新型介质谐振器与同轴腔体谐振器的耦合结构实施例2的腔体部分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TE模式介质谐振器与金属同轴腔体谐振器耦合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30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