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9205.1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0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储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27/00 | 分类号: | F16C27/00;F16C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支承结构,尤其是用于支承电机的输出轴的轴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旋转机械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轴的体积会发生膨胀,使得轴肩向轴承内圈移动。而传统的轴承垫圈多为非弹性垫圈。非弹性垫圈在结构上是抵在轴承外圈上的,且随温度的变化产生的形变很小。由此,使得轴承两边受到挤压。于是,轴承的预紧力会变大,而较大的预紧力将使得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而且也会使机械产生较大的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统上轴承的预紧力因温度上升而变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轴支承结构,其能够使得轴承的预紧力不会因温度上升而变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轴支承结构,包括旋转轴、安装座、轴承以及垫圈,其中,所述安装座具有安装孔,所述轴承和所述垫圈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旋转轴具有轴肩,所述轴承具有内圈、滚子以及外圈,所述轴承和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旋转轴上,且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轴肩与所述垫圈之间,所述轴肩抵压在所述轴承的内圈上,所述垫圈为弹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圈具有环形凸缘,所述安装座具有环形槽,所述环形凸缘嵌设于所述环形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槽的轴向宽度为5至10毫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圈具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一体地从所述环形凸缘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延伸,且所述环形凸起抵压在所述轴承的外圈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承为滚珠轴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圈为橡胶件。
与传统的轴支承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中,所述垫圈为弹性件,能够吸收轴的体积变化,使得轴承的预紧力不会因温度上升而变大。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特征以及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支承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轴支承结构包括旋转轴100、安装座200、轴承400以及垫圈300。其中,所述安装座200具有安装孔220。所述轴承400和所述垫圈300设置在所述安装孔220内。所述旋转轴100具有轴肩110,所述轴承400具有内圈410、滚子420以及外圈430。所述轴承400和所述垫圈300套设在所述旋转轴100上,且所述轴承400位于所述轴肩110与所述垫圈300之间。所述轴肩110抵压在所述轴承400的内圈410上。
其中,所述垫圈300为弹性件。由于所述垫圈300为弹性件,而不是像传统技术那样采用金属垫圈,所以能够吸收轴的体积变化,使得轴承的预紧力不会因温度上升而变大。
进一步而言,所述垫圈300具有环形凸缘310,所述安装座200具有环形槽210,所述环形凸缘310嵌设于所述环形槽210内。其中,所述环形槽210的轴向宽度为5至10毫米。由此,能够保证轴承垫圈300在运转过程中不会被挤压脱落。
进一步而言,所述垫圈300具有环形凸起320,所述环形凸起320一体地从所述环形凸缘310沿所述旋转轴100的轴线延伸,且所述环形凸起320抵压在所述轴承400的外圈430上。所述垫圈300为一体成型件。
其中,所述轴承400为滚珠轴承。或者,所述轴承400为圆柱滚子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轴支承结构中,所述垫圈300优选为橡胶件。由于橡胶有着随温度升高而变软的特性,所以成为该轴承垫圈300的理想材料。另外,因为垫圈300是在高温和油润滑条件下工作的,所以该材料应该有耐温和耐油的特性。由于该垫圈300顶在轴承外圈430上,两者没有相对滑动,所以对材料的耐磨性没有特殊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92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