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的VRM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6686.0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0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谷俊杰;滕学军;宋晓锋;罗嗣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vrm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一种测试服务器各配件极限工作时的性能的方法,采用人性化的数据可视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地说是一种模块化的VRM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的诞生和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和共享也越来越大。为各种计算机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中心数量、规模都在不断地在扩大。这些大量的数据需要更加稳定的服务器作为支持,服务器的稳定性取决于它内部的设备的稳定性,包括硬盘、内存、CPU等,这些部件中最为重要的是服务器的心脏CPU,CPU作为数据计算和处理的核心部件,它的稳定性关系到整个服务器的正常运转。
CPU对供电电压的纹波有者较高的要求,电源输出的各路直流电压的交流成分越小越好,因为纹波太大会对CPU芯片有不良影响,以致造成整机工作不稳定,为了给CPU提供一个稳定的电压输入,在服务器主板上就有一个专门的电压调节模块(VRM)。它的作用就是为处理器提供一个稳定的电压,同时滤去对处理器的电磁干扰。因为像这样的高速处理器,对电压的稳定性要求相当高,如果外部的电压有一个小小的波动,就会影响处理器的正常运行,很容易导致运算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的VRM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包括插槽功能模块和VRM功能模块,其中:
插槽功能模块:在传统的VRM芯片的位置设计出连接插槽,用于和转接板连接固定VRM功能模块,为了有利于空气流动,该插槽与主板散热风方向一致;
VRM功能模块:将所有与VRM有关的原件集成到一个板卡上面,包括VRM芯片、散热部分,办卡直接插在主板的插槽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经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减少主板上不必要的原件,减少服务器内部构造的复杂性,达到美观简洁、提升产品形象,最终要的是维护快捷、缩短维修时间,如果VRM出现问题,直接换一块VRM板卡就可以,不用维修整个主板。可以降低用户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VRM板卡与主板的插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方法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是由VRM是通过对主板上直流-直流(简称DC—>DC)转换电路的控制来为CPU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同时也对电脑启动时电压的变化情况和时序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VRM标准制定的电源电路能够满足不同CPU的要求,减少人工干预的复杂性,简化了稳压电路的电压控制设计。现在几乎所有的VRM都是直接焊接在主板上的,对于多个CPU的主板来说如果有富余的CPU不用,那么对应的VRM也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但是还会在主板上保留,这样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拔插的模块化的VRM设计,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插槽功能模块、VRM功能模块。
插槽功能模块:在以前的VRM芯片的位置设计出连接插槽,用于和转接板连接,固定VRM功能模块。为了有利于空气流动,该插槽与散热风方向一致。
VRM功能模块:将所有与VRM有关的原件集成到一个板卡上面,包括VRM芯片、散热部分等。它可以直接插在主板的插槽上,当有不用的CPU的地方就不需要使用这个卡板了,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实施例:
图中显示的是VRM板卡位置,板卡插槽设计的与散热风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也不会挡住CPU风扇,以至影响CPU的正常运转。
板卡是模块化设计的,将VRM芯片、散热部分等其它一些电气原件都集中到这样的一个卡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当一款服务器支持多个CPU时,但用户的要求可能不是满配,会留出一到两个空着,这时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可拔插式的VRM,就可以在这中配置的服务器里少用两个VRM,这就降低了很多的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本发明的A其加工制作非常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6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