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CODCr测量的背景吸收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3653.2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杨萍;赖胜波;万怡芳;黄涛;刘安;刘敏敏;缪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世纪天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缪震华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宋松 |
地址: | 518038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cod sub cr 测量 背景 吸收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的水质监测或在线监测、工业废水连续排放在线监测以及生活污水水质监测等环保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CODCr测量的背景吸收校正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440nm和600nm双波长背景吸收校正”的CODCr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易受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在氧化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是衡量水质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最常用的水质污染和评价指标之一。还原性物质,特别是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消耗溶解氧而造成氧的缺失。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4mg/L时,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威胁,从而会破坏水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并带来不良影响。最恶劣的情况是,当水中溶解氧接近于零时,造成厌氧状态,使得水体发黑并变臭。
测量COD的方法主要有重铬酸钾法(Dichromate/K2Cr2O7)和高锰酸钾法(Permanganate/KMnO4)两种。其中,重铬酸钾法简写为CODCr,高锰酸钾法简写为CODMn。前者在欧美较多采用,后者在日本广为采用,这两种方法从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在“水质COD在线监测”方面大都采用的是CODCr法,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国标《GB 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行业标准《HJ/T 399-200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CODCr法的原理是:往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K2Cr2O7溶液,在强硫酸介质中,以硫酸银作为催化剂,经高温消解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试样的COD值。相应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Cr2O72-+14H++6e=2Cr3++7H2O
当COD浓度较高时(通常在150-1000mg/L之间),在600nm附近测定K2Cr2O7被还原产生的Cr3+的吸光度。试样的COD值与Cr3+的吸光度的增加值成正比,将Cr3+的吸光度换算成试样的COD值。
当COD浓度较低时(通常在15-250mg/L之间),在440nm附近测定K2Cr2O7未被还原的Cr6+和被还原产生的Cr3+两种铬离子的总吸光度。试样的COD值与Cr6+的吸光度减少值成正比,与Cr3+的吸光度增加值成正比。由于Cr6+在440nm附近的吸光灵敏度远大于Cr3+,因此COD值与总吸光度的减少值成正比,将总吸光度值换算成试样的COD值。
虽然既可采用600nm,也可采用440nm波长附近的吸光度测量COD值,但是几乎所有的“水质CODCr在线监测仪”采用的都是“单一600nm比色法”,即通过测量Cr3+在600nm附近的吸光度来计算试样中的COD值。该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无法校正背景吸收干扰”和“低量程的测量误差较大”两方面。
由于试样中的Cr6+和Cr3+都来源于初始加入的已知量的K2Cr2O7,因此两种离子的浓度之和恒定,即
C’(6)+C’(3)≡C0(6)
式中,C0(6)表示Cr6+的初始浓度;C’(6)和C’(3)表示经消解、催化及氧化还原后的Cr6+和Cr3+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世纪天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缪震华,未经深圳市世纪天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缪震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36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