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梳纺纱装置及集梳纺纱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6859.4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8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涛;刘艳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州中原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15/14 | 分类号: | D01G15/14;D01G15/20;D01G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 装置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装置及纺纱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集梳纺纱装置及集梳纺纱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多样化和具有功能性的高档服装面料,不但要求服装面料风格好,还要具有保健性和绿色环保等项功能;目前国内乃至国际生产的梳棉机,均是基于一种单棉卷进行梳理的传统梳棉技术,只能满足原来生产单一棉卷的梳理工作,经过梳理后的成条再经过并条机三并才能达到相对均匀的束状纤维混合的目的,无法实现不同原料单纤维混合的效果,也不能实现多组分原料单纤维混合。传统梳棉技术用工多、耗电多。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梳纺纱装置及集梳纺纱生产工艺,解决了织造厂家高档产品着色不匀而降低其产品档次的问题,即在高速梳棉机上安装导棉装置和自动给棉装置,使两个不同原料的棉卷或多组分原料的两个棉卷同时进行梳理,使不同原料经过梳理后由原来的束状混合,形成单纤维混合。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梳纺纱装置,包括两个退绕架、棉卷喂入板,退绕架由导棉沟槽罗拉、罗拉凳、棉卷罗拉支撑架、支撑腿构成,导棉沟槽罗拉安装在两个棉卷罗拉支撑架之间,导棉沟槽罗拉的一侧还连接导棉链轮,导棉沟槽罗拉、导棉链轮能自由转动,两个退绕架的导棉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前面退绕架的导棉链轮与给棉轮连接,给棉轮带动前面退绕架的导棉链轮,电机带动给棉轮,罗拉凳固定在棉卷罗拉支撑架上,支撑腿与棉卷罗拉支撑架一端固定,两个退绕架的棉卷罗拉支撑架连接在一起,前面退绕架的棉卷罗拉支撑架与梳棉机后区的给棉罗拉架连接,棉卷喂入板设在前面退绕架的导棉沟槽罗拉下方,与棉卷罗拉支撑架固定,同时棉卷喂入板也设在给棉罗拉下方,与给棉罗拉架固定。
所述的支撑腿高755毫米,棉卷罗拉支撑架长、宽、高分别是500毫米、85毫米、80毫米,退绕架的两个棉卷罗拉支撑架的间距为1269mm,导棉沟槽罗拉长1269mm、直径152mm,棉卷喂入板长、宽、高分别是1025毫米、335毫米、60毫米,导棉链轮有23齿、外径125毫米,链条的链节间距15.875毫米、节数是60节。
一种集梳纺纱生产工艺,在集梳纺纱装置的罗拉凳上放置两个棉卷,电机的动力带动导棉链轮,导棉链轮带动导棉沟槽罗拉,导棉沟槽罗拉带动两个棉卷,两个紧密平行的棉卷同时、同速度通过棉卷喂入板,进入给棉罗拉,把两个棉卷输送到梳棉机内进行混合梳理,达到单纤维混合成条,得到集梳纺纱产品。
所述两个棉卷为两个不同原料的棉卷或多组分原料的棉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改变了基于一种单棉卷进行梳理的传统梳棉技术,形成了两个不同原料的棉卷或多组分原料的两个棉卷同时进行梳理的新型纺纱技术,产品的光洁、滑数、色泽均匀度极好,条干CV%值提高一个百分点,强力提高15%,可免去蚀毛工艺步骤,省时省工节能,成纱后各纤维间均匀排列,抱合力更强,是一种低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该发明在现有梳理机上进行安装,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每台费用1300元左右,利用梳棉机的电机输送动力,不增加新能源,便于实施,并可长期使用。
第三、成纱条干CV%值比相同品种相比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强力提高15%。每吨纱可节约用电25.75度,按每月生产500吨计算,每月可节约用电1.4万度电,节能效果显著;生产每吨纱并可节约用工费用17.5元,每月可节约用工费用8750元,每年可节约用工费用10.5万元,省工省时,用工成本降低。
第四、生产的各类线织造的面料表面光洁、滑数、色泽均匀度好;尤其是多组分原料的产品达到了单纤维混合的状态,经过后工序加工的成衣有独特的风格,色泽均匀亮丽,手感柔软、混色均匀,成纱条干CV%值比均优于市场上流行的多组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退绕架结构图,图3为棉卷喂入板结构图。
图中1、导棉沟槽罗拉,2、罗拉凳,3、棉卷罗拉支撑架,4、棉卷喂入板,5、导棉链轮,6、链条,7、给棉轮,8、电机,9、支撑腿,10、给棉罗拉,11、给棉罗拉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州中原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德州中原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68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五连杆—螺旋弹簧后悬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板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