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碱氮多产汽油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2301.0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4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霞;罗一斌;邓景辉;欧阳颖;王维家;任飞;杨雪;唐立文;郑金玉;许明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B01J29/14;B01J29/08;C10G11/0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碱氮多产 汽油 催化裂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包括:10-70重量%的裂化活性组元、1-20重量%的介孔硅铝材料、10-60重量%的粘结剂和10-70重量%的粘土,其中,所述的裂化活性组元包括25-75重量%的第一Y型分子筛和25-75重量%含稀土的超稳Y型分子筛;所述的第一Y型分子筛为用稀土、铁、铜、磷改性的Y型分子筛,其稀土含量以氧化稀土计为8-23重量%,铁含量以Fe2O3计为0.1-3.0重量%,铜含量以CuO计为0-3.0重量%,磷含量以P2O5计为0-2.0重量%,氧化钠含量为0.1-2.5重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Y型分子筛中稀土含量以氧化稀土计为10-20重量%,铁含量以Fe2O3计为0.5-2.5重量%,铜含量以CuO计为0.2-1.5重量%,磷含量以P2O5计为0-1.0重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Y型分子筛中稀土含量以氧化稀土计为14-20重量%,铁含量以Fe2O3计为0.6-1.0重量%,铜含量以CuO计为0.5-1.2重量%,磷含量以P2O5计为0-1.0重量%,氧化钠含量为0.1-2.0重量%。
4.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Y型分子筛吸附三丁基氧化磷后31P MAS NMR测定的分子筛酸量为1.400-4.500mmol·g-1,其吸附三甲基氧化磷后31P MASNMR测定的分子筛酸量为2.300-6.600mmol·g-1。
5.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Y型分子筛由包括以下过程的方法得到:以NaY分子筛为原料,经过稀土交换和焙烧,获得“一交一焙”RENaY,再与稀土化合物、含铁物质、含铜物质、含磷物质、与或不与铵盐反应。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获得“一交一焙”RENaY的过程是将NaY分子筛与稀土化合物在NaY∶RE2O3=1∶0.10-0.25的重量比,pH=2.0-4.5,交换温度25-100℃条件下处理0.3-1.5小时,过滤,洗涤,滤饼在400-850℃,0-100%水蒸汽下焙烧0.3小时以上;所述的再与稀土化合物、含铁物质、含铜物质、含磷物质、与或不与铵盐反应的过程是将RENaY与稀土化合物、含铁、含铜、含磷的物质,有或没有铵盐的情况下,按照NaY∶RE2O3∶Fe2O3/CuO∶P2O5∶铵盐=1∶0.02-0.15∶0.001-0.05∶0-0.04∶0-0.5的重量比,pH=2.0-4.5,在20-100℃下反应,再经过滤,洗涤。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稀土的超稳Y型分子筛为第二Y型分子筛和/或第三Y型分子筛,其中所述的第二Y型分子筛由包括以下过程的方法得到:在搅拌下,将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与四氯化硅接触,接触的温度为100-500℃,接触的时间为5分钟-10小时,所述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与四氯化硅的重量比为1∶0.05-0.5;所述的第三Y型分子筛由包括以下过程的制备方法得到:将超稳Y型分子筛和浓度为0.01-2N的酸溶液以液固重量比4-20的比例在20-100℃下充分混合,处理10-300分钟后洗涤、过滤,再加入稀土盐溶液进行稀土离子交换,交换后依次进行洗涤、过滤和干燥。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碱氮多产汽油的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裂化活性组元包括25-75重量%的所述第一Y型分子筛、15-45重量%的所述第二Y型分子筛和0-55重量%的所述第三Y型分子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3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