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1212.4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薛冰纯;梁亚勤;郝青;刘二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G5/00;C05C3/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10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铵 团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化肥加工方法,具体为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
背景技术
氯化铵是一种速效氮肥,含氮量在24~25%左右。它适用于中性和碱性土壤,水稻、玉米、棉花、谷子、油菜等农作物施用后有增产效果,特别是水稻和玉米施用后具有抗倒伏和返苗快等优点。但是目前氯化铵产品一般为粉末状或小晶粒状,吸湿性大易结块、在施用过程中易粘附于植物叶、茎上造成烧苗。将粉状氯化铵实现颗粒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且施用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颗粒氯化铵的造粒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结晶造粒:在联合制碱法生产氯化铵中,把冷、盐析结晶器容积做的比较大,以便让氯化铵晶核在两个结晶器中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长大成粒状氯化铵。该方法操作条件严格,颗粒最大直径为1mm左右,需要厂家具备超大型结晶器,或降低现有结晶器的生产能力;②机械挤压造粒:把粉状氯化铵在高压下挤压成粒状大颗粒或条状再破碎成粒状。此工艺流程长,颗粒不圆,对设备的腐蚀性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能耗大。③近几年,蒸汽团聚造粒法逐渐应用到氯化铵造粒上,团聚造粒工艺的成粒原理是一定细度的基础肥料借助盐类自身溶解产生的液相量,通过机械搅动促使粒子在不断运动下,物料间相互碰撞、挤压、滚动使其紧密而成型,团聚粘附成粒。根据造粒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圆盘造粒、转鼓造粒等工艺。该工艺方法简单、生产能力大,但目前用于氯化铵的团聚造粒方法,却存在成粒率低,能耗大,颗粒外观特性差等不足等缺点。
中国专利CN1183396A公开了颗粒状氯化铵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粉状氯化铵和固体粘结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挤压成型,干燥筛分后制得颗粒状氯化铵。但该对辊式挤压造粒技术存在颗粒粒形差,成本高、设备腐蚀性大、成球率低等缺点。
中国专利CN101265128A公开了颗粒氮肥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尿素与氯化铵混合均匀后进入氨酸法造粒机,利用稀硫酸和合成氨进行氨酸反应使其成粒。但此方法中尿素用量达到30~40%,成本较高;原料中还包含硫酸铵、硫酸锌、凹凸棒、智能肽及表面活性剂等,配料比较复杂,不适于大规模机械化造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挤压造粒及结晶造粒带来的设备腐蚀性大、成本高、成粒率低以及团聚造粒所生产颗粒色泽差、成粒率低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氯化铵80~84份,尿素8~12份,碳酸钙5~10份;
(2)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比重为1.41~1.51 g/cm3稀硫酸,稀硫酸的加入量为原料的5~8%,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进行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使造粒机内的造粒温度达到40~50℃;
(3)原料在转鼓造粒机内进行造粒,得到颗粒氯化铵半成品;
(4)上述半成品经过烘干、冷却后筛分得到成品颗粒氯化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无机盐为添加剂、硫酸为液体粘结剂、通过团聚造粒技术生产氯化铵颗粒的新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本发明采用碳酸钙作为添加剂,具有比传统造粒工艺所用添加剂用量少,来源广泛、无毒、价格便宜的优点。且钙盐中含有的中量元素Ca,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所造颗粒均匀光滑呈白色,且成粒率可达到75%左右。
2、本发明采用稀硫酸作为液体粘结剂,一方面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有粘性的硫酸钙,成为颗粒的核心;另一方面尿素与硫酸反应生成有粘性的硫酸脲可以增加原料粘性,使颗粒不易破碎并逐渐长大。本发明充分利用稀硫酸与钙盐、尿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水和化学反应热,减少造粒过程中加入的水分,提高造粒温度,可减轻烘干负荷,提高生产效率。
3、本发明采用团聚造粒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工艺简单,产能大,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氯化铵80~84份,尿素8~12份,碳酸钙5~10份;
(2)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比重为1.41~1.51 g/cm3稀硫酸,稀硫酸的加入量为原料的5~8%,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进行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使造粒机内的造粒温度达到4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师范大学,未经山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1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