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7007.0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4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梁俊杰;赖玉龙;盛以成;庞晓军;辛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N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手柄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车门上设置了外开手柄,便于车门的解锁开启。由于汽车外开手柄为常用部件,使用频率很高,且其位于车外,受到日照、雨淋等气候环境的作用,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应对其进行可靠性、耐久性和耐候性或多工况组合试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支架;第一换向阀,具有进气口、出气口和第一阀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进气口与气源连通;第一气缸,具有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口经气管与所述第一缸筒连通;试件,具有拉手和拨杆,所述拉手受力打开带着所述拨杆移动,所述试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拉手经第一拉绳与所述第一活塞杆连接;第二换向阀,具有进气口、出气口和第二阀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进气口与气源连通;所述第二阀杆经第二拉绳与所述拨杆连接;第二气缸,具有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口经气管与所述第二缸筒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杆经第三拉绳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计数器,对应所述第一气缸或者所述第二气缸设置。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如下所述。
所述试验系统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经第四拉绳与所述拨杆连接。
所述试验系统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拨杆。
所述试验系统包括环境箱,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环境箱。
所述环境箱为盐雾箱、光老化箱、淋雨箱、粉尘箱或高低温箱。
所述第一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口为两个,该两个出气口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一活塞杆两侧的第一缸筒连通。
所述第二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口为两个,该两个出气口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二活塞杆两侧的第二缸筒连通。
所述试验系统包括力传感器,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一拉绳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采用配重块,并进行合理调整,改变试验负载,模拟真实使用情况。或者采用等效弹簧亦能达到同样效果。
本发明的试验系统,当试件失效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自动停止,由计数器记录有效实验数据。
设置力传感器,检测试件的外开强度,便于技术分析。
调整第一气缸的行程,从而改变试件的拉伸量,从而模拟用户开门不同的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包括支架1、第一换向阀3、第一气缸4、试件5、第二换向阀6、第二气缸7和计数器8,该支架1是其它零件的安装基础;对于第一换向阀3,该第一换向阀3具有进气口、出气口和第一阀杆;第一换向阀3的进气口与气源2连通;对于第一气缸4,该第一气缸4具有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换向阀3的出气口与第一缸筒经气管14连通;对于试件5,试件5具有拉手和拨杆,拉手受力打开带着拨杆移动,试件5固定于支架1;拉手与第一活塞杆经第一拉绳9连接;对于第二换向阀6,第二换向阀6具有进气口、出气口和第二阀杆;第二换向阀6的进气口与气源2连通;第二阀杆经第二拉绳10与拨杆连接;对于第二气缸7,第二气缸7具有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换向阀6的出气口与第二缸筒经气管14连通;第二活塞杆经第三拉绳11与第一阀杆连接;对于计数器8,计数器8对应第一气缸4或者第二气缸7设置。
本发明通过调整第二气缸的行程,或者选择不同缸径的气缸,或者调节第二气缸与第二阀杆之间拉绳的长度,从而调节试件的试验频率。
该汽车外开手柄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