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切换波束的智能型天线装置及相关的无线通信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4090.6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2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思本;陈谕正;凌菁伟;林志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3/24 | 分类号: | H01Q3/24;H04B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波束 智能型 天线 装置 相关 无线通信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无线通信技术,尤指一种可切换波束的高增益智能型天线和相关的无线通信电路。
背景技术
天线是无线通信设备中重要的元件之一,但物理上的限制使得天线经常是电路模块中面积、尺寸最大的元件之一。现今无线通信相关产品愈来愈强调实用性与技术性,固定天线场型的天线设计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高阶产品的需求,改用智能型天线是许多无线通信装置的发展趋势。
为了获得更好的信号传输质量或更远的传输距离,天线增益是一项很关键的因素。当天线可以把辐射能量集中到某一方向时,就能够将信号传送的更远,并提升信号质量。若无线通信装置能在运作的过程中灵活改变天线辐射能量的集中方向,便能使收、发信号的涵盖范围变得更广。
然而,要使天线的辐射场型能够灵活改变,就会大幅增加整体天线机构的体积,与无线通信装置薄型化的市场需求相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如何增加天线辐射场型的变化自由度,又兼顾无线通信装置薄型化的目标,实为业界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可切换波束的智能型天线装置的实施例,其包含有: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一第七以及一第八波束调整元件;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以及一第四辐射条,位于该第一至第八波束调整元件所围成的一区域中;一辐射条控制模块,用于选择该第一及第二辐射条来发送信号或选择该第三及第四辐射条来发送信号;一第一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一和第二波束调整元件;一第二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三和第四波束调整元件;一第三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五和第六波束调整元件;以及一第四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七和第八波束调整元件;其中当该第一波束控制模块导通该第一和第二波束调整元件时,该第三波束控制模块不会导通该第五和第六波束调整元件,而当该第二波束控制模块导通该第三和第四波束调整元件时,该第四波束控制模块不会导通该第七和第八波束调整元件。
另一种可切换波束的智能型天线装置的实施例包含有:多个波束调整元件;多个波束控制模块,每一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多个波束调整元件中的两个波束调整元件;多个辐射条,位于该多个波束调整元件所定义的一区域中,且呈Y字型、T字型或L型排列;以及一辐射条控制模块,耦接于该多个辐射条,用于在同一时间只选择该多个辐射条中的部分辐射条来发送信号;其中当该辐射条控制模块选择该多个辐射条中的部分辐射条来发送信号时,该多个波束控制模块中的至少一波束控制模块会导通所耦接的波束调整元件,但其他的波束控制模块则不会导通耦接的波束调整元件。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电路,用来通过一可切换波束的智能型天线装置接收信号,该智能型天线装置包含有: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一第七以及一第八波束调整元件,位于该第一至第八波束调整元件所围成的一区域中的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以及一第四辐射条,一辐射条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一和第二波束调整元件的一第一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三和第四波束调整元件的一第二波束控制模块,耦接于该第五和第六波束调整元件的一第三波束控制模块,以及耦接于该第七和第八波束调整元件的一第四波束控制模块。该无线通信电路的实施例包含有:一信号处理电路,用以处理该智能型天线装置所接收到的信号;以及一控制电路,耦接于该信号处理电路,用于控制该辐射条控制模块选择该第一及第二辐射条来发送信号或选择该第三及第四辐射条来发送信号,并控制该第一至第四波束控制模块的运作;其中当该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波束控制模块导通该第一和第二波束调整元件时,该控制电路会控制该第三波束控制模块不导通该第五和第六波束调整元件,而当该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二波束控制模块导通该第三和第四波束调整元件时,该控制电路会控制该第四波束控制模块不导通该第七和第八波束调整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40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