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贴壁低扩散梯形流送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0358.8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2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伟;郭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3/06 | 分类号: | F24F13/06;F24F13/075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交通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17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置换 通风 用上 置贴壁低 扩散 梯形 送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空调工程领域的送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贴壁低扩散梯形流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置换通风具有较高通风效率,是目前国际上供热通风空调制冷(HVAC&R)行业中公认的一种可以获得较好的空气品质和具有节能潜力的空调方式。然而,目前置换通风(传统置换通风)存在的问题是,该空调方式的送风装置通常是布置在房间的下部,这种下置布置形式,既占用了房间的有效使用空间,又由于送风面积布置受限、风感威胁,致使承担房间冷负荷能力较低,且有时工作区不允许设置送风口,从而影响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置换通风用送风装置,如果采用上置布置形式,能够克服上述传统置换通风风口布置形式所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但所引起的负面作用是,送风射流要穿越空调房间的上部非工作区域,造成对上部非工作区域高温热污染空气的卷吸,白白地浪费了送风射流的冷量,降低了通风效率,因此,研制出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低扩散送风装置,尽可能地减少其在贴壁向下流动过程中穿越上部非工作区域时射流的卷吸作用,成为丞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贴壁低扩散梯形流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在布置于空调房间侧墙上部后可以产生贴壁低扩散梯形流,减少上部非空调区域高温热污染空气的卷吸量,保证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方式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值,与混合通风相比具有较大的节能性;同时,随着射流发展,到达地面后所形成的冲击射流的速度衰减效应,容许送风射流可以有较大的送风速度,使送风射流承担冷负荷能力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贴壁低扩散梯形流送风装置,包括设有进风通道的箱体及箱体上设置的进风口及出风百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的中下部、进风口及出风百叶之间水平设一均流孔板,该均流孔板将箱体分隔成上部静压箱腔体和下部送风箱腔体;且在下部送风箱腔体内、均流孔板与出风百叶之间垂直设一引流折板。
所述引流折板沿出风百叶垂直中线向上延伸至中段,并以7°~27°折角构成折板,该折板上端与均流孔板底部相连,将送风箱腔体分隔成两出风通道,即渐缩通道与渐扩通道。
所述均流孔板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中下部,沿出风百叶底板至顶面板高度1/3处。
所述引流折板折角设置在所述折板中段,沿出风百叶底板至均流孔板高度1/2处。
所述均流孔板为设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圆形通孔构成的平板。
所述箱体由前面板、后面板、左侧面板、右侧面板、顶面板及出风百叶构成通风腔体,在该通风腔体的后面板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出风百叶为7~11片条状矩形叶片,且铰链连接在左右侧面板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送风装置上置贴壁安装后,来自送风管的送风气流通过静压箱进风口进入上部静压箱腔体,在静压箱腔体内空气流动空间突然增大,空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在静压作用下空气流通过静压箱腔体出口处的均流孔板均匀流向送风箱腔体内,在该箱内空气流被引流折板分成两股空气流,靠近后面板墙壁侧的一股空气流流入渐缩通道被加速,靠近前面板房间空气侧的另一股空气流流入渐扩通道被减速,后面板墙壁侧被加速及前面板房间空气侧被减速的两股空气流流向送风箱腔体出口处的百叶出风口,在出风口处形成了后面板墙壁内侧速度大而前面板房间外侧速度小的梯形流;内侧速度大的射流,动压较大而静压较小,更有利于形成贴壁射流;外侧速度小的射流,卷吸房间上部热空气量少,因此形成了低扩散向下贴附射流,射流到达地面处又形成了冲击射流,冲击射流在地面上迅速蔓延扩散,速度迅速衰减,形成了地面空气薄层(空气湖)缓慢流向室内热源,以室内热源产生的热羽流为动力,使连续进入热源附近的冷空气被卷吸、加热而产生上升的自然对流热运动,把热源产生的热污染物提升到上部空间并被排出,实现置换通风。
实验研究表明:1)本实用新型所形成的贴附梯形流的低扩散性,以及贴附梯形流属于二维平面射流性质,有效地减少了射流在其流动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空气的卷吸,使其与室内空气的动量、质量、能量交换很小,保证了室内置换通风的竖向热力分层特征显著;其通风效率较高,在满足室内热舒适的前提下,其值可达到1.78~2.04,比混合通风效率提高78%~1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03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燃料油生产柴油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窗帘及电动窗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