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成缆装置及成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7737.1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4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啟;张庆维;张春光;何波;刘昭焕;李胜斌;王晨曦;李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六〇九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H01B13/2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胡京生 |
地址: | 30023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单绞机配套使用的一种新型成缆装置及其成缆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一些特种电缆要求对绞节距稳定并包屏蔽的同时绕地线在屏蔽搭盖处,然后为了保证成缆外径最小,须将电源线放在对绞节距处,这样的要求普通的笼式成缆机和框式成缆机及摇篮式成缆机无法完成,必须对成缆过程进行革新改造。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要求和设备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单绞机配套使用的新型成缆装置,该装置充分利用单绞机的旋转特性,将数据线的对绞和成缆一次完成。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成缆装置,包括单绞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Z扎纱机、S/Z扎纱机支架、S/Z扎纱电动机、成缆模、绕包带机、绕包带机拨杆、绕包带机支架、绕包带电动机、喇叭孔、纵包带机、第一放线架、第二放线架、第三放线架、分线盘、第四放线架、第五放线架、第六放线架、管状模具、支架Ⅰ、支架Ⅱ、支架Ⅲ,所述单绞机、支架Ⅰ、支架Ⅱ、支架Ⅲ顺序排列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扎纱机支架固定在支架Ⅰ上,所述S/Z扎纱机的空心轴穿过S/Z扎纱机支架上设有的轴承,通过同步带与S/Z扎纱电动机连接,所述管状模具一端穿过支架Ⅰ上的凸起块通孔与成缆模相固定,另一端与支架Ⅰ相固定,所述绕包带机支架、喇叭孔、分线盘分别固定在支架Ⅱ上,所述绕包带机的空心轴穿过绕包带机支架上设有的轴承,通过同步带与绕包带电动机连接,所述绕包带机拨杆固定在绕包带机圆盘上设有的矩形通孔中与其活动连接,所述纵包带机固定在支架Ⅲ上,所述第一放线架、第二放线架、第三放线架对应分线盘分别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四放线架、第五放线架、第六放线架对应成缆模分别固定在地面上。
一种成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工作:将装有不同规格线缆的线轴分别固定在第一放线架、第二放线架、第三放线架、第四放线架、第五放线架、第六放线架上,并检查各放线架角度,在纵包带机(6)上安装铝膜,在绕包带机的托盘上安装塑料包带,在S/Z扎纱机上安装纱线盘,最后将收线轴安在单绞机中;
(2)、穿线:从纵包带机引出铝膜穿过纵包带机上设有的导线孔引到分线盘上并紧压在其上部,与从第二放线架、第三放线架以及第一放线架引出并分别穿过分线盘分线孔的三条线缆进行包带,包带后线缆穿过喇叭孔模具进行一次定型,然后将与第四放线架、第五放线架、第六放线架所引出的三条线缆通过成缆膜进行二次定型,成型后线缆通过管状模具进行绞合,所成型的线缆进入单绞机通过引取轮进入收线轴成缆;
(3)、绞线:选好单绞机节距轮,开启单绞机转速按钮调整好线缆节距;
(4)、包绞连动:将单绞机单动连动旋钮置于单动位置将铝膜、包带、纱线缠在绞线上,开启单绞机绞线马达启动按钮、S/Z扎纱机、绕包带机启动按钮、旋转包带张力设定旋钮至适当的包带张力电流,同时分别调节S/Z扎纱机、绕包带机转速设定旋钮和单绞机绞线转速设定旋钮至互相匹配的转速,其中绕包带机的塑料包带绕过绕包带机拨杆进行角度调整即:调整绕包带机拨杆在矩形通孔中上下位置,调整合适后进行二次包带,最后经过S/Z扎纱机所引出的纱线进行扎纱。将单动连动旋钮置于连动位置则可用包绞连动设定旋钮来同时控制单绞机绞线和S/Z扎纱机、绕包带机的转速,以完成成缆的工序。
本发明的特点是:本成缆充分利用单绞机的旋转特性,将数据线的对绞和成缆一次完成,避免了数据线反复扶绕造成的结构不稳定,保证了电缆的电气性能,并使缆芯外径最小,因整个成缆过程一次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进一步节材降耗,并且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稳定可靠,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B放大图。
图4为图1的C-C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六〇九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六〇九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7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