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法脱毒棉籽饼粕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2000.5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6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兰时乐;肖调义;王红权;陈劲;金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4 | 分类号: | A23K1/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 |
地址: | 410128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毒 棉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籽饼粕的脱毒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棉籽饼粕的酶法脱毒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产棉大国,每年可提供棉籽600万吨左右,棉籽饼粕(棉粕)总产量约300万吨,约占各类植物饼粕产量的30%。棉籽饼粕是提取棉籽油后的副产品,利用其作为饲料,即具有蛋白饲料的特性又具有能量饲料的特性。棉籽饼粕粗蛋白含量较高,达34%以上,棉仁饼粕粗蛋白质可达41%-60%。从棉籽饼粕的氨基酸含量来看,具备8种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高达6%,胱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丰富;精氨酸含量远高于豆粕,是菜籽饼粕的2倍,仅次于花生饼粕,精氨酸与赖氨酸比达2.7以上。此外,棉籽饼粕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等。但因棉粕含有毒性物质棉酚,而使其利用受到限制,大部分游离棉酚含量高的棉粕仅作为肥料使用,浪费了宝贵的蛋白质资源。
现有的畜禽饲料蛋白质来源,主要以豆粕、鱼粉、酵母粉等为主,致使饲料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产业的发展。棉籽饼粕中含有丰富的可消化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元素等,完全可以作为优质饲料蛋白质资源代替部分豆粕或鱼粉与粮食制成配合全价饲料。
对于棉粕的脱毒,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物理脱毒法、化学钝化法、溶剂浸出法和生物脱毒法等。物理脱毒法:主要利用棉酚在高温、高水分作用下与氨基酸或蛋白质反应,使游离棉酚由游离态转变为结合态,以降低棉酚的毒性。由于物理脱毒法存在营养物质的降低和结合棉酚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仍会分解出游离棉酚,并且脱毒过程中能耗高、饲料适口性差,难以工业化生产。化学钝化法:是在棉粕中添加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并在一定条件下使游离棉酚变性或转化为结合态棉酚。该法包括添加硫酸亚铁、尿素、碱、石灰水、甚至氨水和硫酸铵等。苏联专利SU1221231公开了在棉粕中2.5%-3.2%重量比的25%浓氨水,用105℃-110℃蒸汽水处理进行脱毒;UzbekChemical Journal 1983(6):52-55文献公开了在含有0.18-0.23%游离棉酚的棉籽饼中添加4-7Kg/t的33%的H2O2,在105℃-110℃下处理30-60min,可使游离棉酚降至0.009-0.013%,但由于成本、设备要求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在国内还没有进行商业化生产。溶剂浸出法:主要是利用棉酚易溶于极性溶剂的特点,对棉粕中的游离棉酚进行提取。美国专利US293442、US2950198公开了利用轻汽油和丙酮两种不同溶剂分别从棉籽中萃取棉油和棉酚,使棉粕中棉酚含量减少,达到饲用标准。虽然该法能有效地去除棉酚,且棉籽蛋白质量较好,但一般需要多次提取,设备投资大,溶剂价格高,操作过程中棉粕易形成粉末状,具有与溶剂难分离及溶剂残留的问题。生物脱毒法:该法是我国从事棉粕脱毒研究方面的独特的方法,也是棉粕脱毒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尽管采用生物脱毒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脱毒效果不稳定、工艺较复杂和微生物适应性差等缺点。
目前,国内对棉籽饼粕的脱毒主要是采用生物发酵脱毒法,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因不同发酵工艺而有所不同。利用微生物发酵棉籽饼粕脱毒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某些酶类降解棉籽饼粕中的游离棉酚,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本技术直接采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在适宜的条件下降解棉籽饼粕中的游离棉酚的方法国内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棉籽饼粕现有脱毒技术的不足以及规模生产对设备要求高、投资大等缺点,提供一种酶法脱毒棉籽饼粕的方法,其工艺简单、成本和能耗低、投资小、易于规模化生产、脱毒效果稳定且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酶法脱毒棉籽饼粕的方法,其特点是:该方法是将棉籽饼粕粉碎,细度为20目-40目,调节含水量为50%-60%后,按棉籽饼粕重量加入酶制剂和金属离子,混合均匀后,于45℃-55℃保温3.5h-4.5h,50℃-60℃烘干,即可;
其中:酶制剂为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及木聚糖酶,加入量分别为纤维素酶40U/g-50U/g、甘露聚糖酶35U/g-45U/g、及木聚糖酶40U/g-50U/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