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7907.3 | 申请日: | 201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7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许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26 | 分类号: | B01J2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 光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催化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见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催化技术的低能耗、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常用的光催化剂主要为TiO2、ZnO、CdS等半导体材料,它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价带电子会被激发到导带,从而产生具有很强反应活性的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迁移至半导体表面后,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起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ZnO体相材料的禁带宽度为3.2eV,在紫外光(λ≤387nm)的照射下具有光催化剂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ZnO的光催化响应范围仅为紫外光领域,对能量要求较高,导致其他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催化效率很低。
CN101502792A中公开了一种无机敏化可见光催化剂,由光催化活性物种和光敏化剂组成,其中光催化物种为二氧化钛或氧化锌,光敏化剂为三氧化二铬或三氧化二铁。CN101664676A中公开了一种复合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型可见光催化剂,通过在层状氢氧化物的层板间引入Cr3+、In3+、Ga3+进行原位复合,然后高温焙烧得到光催化剂。上述专利中,Cr3+离子以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用量较大,制备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大。另外,碳纳米管价格昂贵,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条件下光催化剂效率低、对环境污染大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见光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催化剂为铬掺杂氧化锌,其中锌、铬摩尔比为1∶0.001-0.01。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碳酸钠溶液中,搅拌状态下,同步滴加水溶性锌盐和水溶性铬盐;以金属离子计,水溶性锌盐与水溶性铬盐的摩尔比为1∶0.001-0.01;
2)待步骤1)得到的混合体系冷却,过滤,将滤渣焙烧得到所述可见光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的可见光催化剂为铬掺杂氧化锌,其中铬掺杂在氧化锌的晶格中,使氧化锌的晶格产生扭曲和缺陷,氧化锌的能级发生分裂,生成电子-空穴对,从而拓宽了氧化锌的光催化响应波长范围,使得本发明的铬掺杂氧化锌在可见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可见光催化剂中,铬以掺杂形式存在,因此铬的用量得到大大降低,非常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见光催化剂,所述可见光催化剂为铬掺杂氧化锌,其中锌、铬摩尔比为1∶0.001-0.01。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氧化锌中掺入一定量的铬,会使氧化锌的晶格发生扭曲和缺陷,使氧化锌的能级发生分裂,形成新的缺陷能级;价带中的电子容易进入缺陷能级中,从而产生具有很强反应活性的电子-空穴对,使得本发明的铬掺杂氧化锌的光催化响应范围拓展到可见光波长区域;其中锌、铬摩尔比满足1∶0.001-0.01。
本发明对可见光催化剂的粒径没有特殊限制,在现有技术的粒径范围内即可。具体地,所述可见光催化剂的粒径为20nm-2um。
本发明的可见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内均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优选情况下,在波长为400-760nm时本发明的可见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强。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可见光催化剂的一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碳酸钠溶液中,搅拌状态下,同步滴加水溶性锌盐和水溶性铬盐;以金属离子计,水溶性锌盐与水溶性铬盐的摩尔/原子比为1∶0.001-0.01;
2)待步骤1)得到的混合体系冷却,过滤,将滤渣焙烧得到所述可见光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先将水溶性锌盐和水溶性滴加于碳酸钠中,生成碳酸锌和碳酸铬。滴加过程中,应保持混合体系处于搅拌状态,防止铬掺杂不均匀。搅拌的速度为100-2000rm/min,优选为800-1500rm/min。滴加的速度为5-100滴/min。
为保证锌全部沉淀,本发明中,碳酸钠溶液以CO32-计,碳酸钠与水溶性锌盐的摩尔比为1-1.5∶1。水溶性锌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各种锌盐,例如ZnSO4;对应地,水溶性铬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各种水溶性铬盐,例如氯化铬、碱式硫酸铬、硝酸铬或硫酸铬。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水溶性锌盐和水溶性铬盐滴加完后,还需继续搅拌混合体系,继续搅拌的时间为0.5-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9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沼气工程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