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0512.2 | 申请日: | 2010-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4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翁金辂;张育维;吴俊熠;李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H04M1/02;H01Q1/22;H01Q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讯装置,其为一种其内置无线广域网络(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天线与可配置能量传输元件的接地面整合的移动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通讯装置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移动通讯装置的轻、薄、短、小以及多功能的整合便成为重要的设计目标之一。
在移动通讯装置中,为了能得到缩小化以及薄型化的天线设计,并同时获得宽频的天线操作频宽,已知的技术为将天线辐射体直接配置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系统电路板的无接地面区间,以降低天线的Q值,提供足够的操作频宽来涵盖无线广域网络系统(GSM850/GSM900/GSM1800/GSM1900/UMTS)的宽频操作。不过,一般此种无线广域网络天线大多配置于一单一无接地面区间,且置于移动通讯装置的顶端或底部。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0950209号“一种移动通讯装置天线”,其天线主要配置于移动电话内一单一无接地面区间来达成宽频的操作。然而此种天线设计方式,由于天线与使用者头部之间没有系统接地面的屏蔽,一般要将天线配置于移动电话底部时,才可以得到较小的使用者头部电磁能量吸收比值(SAR,specificabsorption rate),满足实际应用时的规格要求。不过,当天线被配置于移动电话底部时,将难以与一般配置于移动电话底部的其他能量传输元件整合,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元件、扬声器元件、天线元件或者集成电路芯片等。因为具有金属材质的能量传输元件容易导致天线的阻抗频宽减少,并使天线辐射效率下降。如此会造成移动通讯装置内部空间配置的困难以及空间使用未能最佳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讯装置,其可内置一无线广域网络天线以与一可配置能量传输元件的接地面整合,以增加移动通讯装置内部空间配置的设计弹性。
本揭露的移动通讯装置的一实施例包含一介质基板及一天线。该介质基板具有一接地面区间、一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一第二无接地面区间。该接地面区间并包含一主接地面及一突出接地面,该突出接地面与该主接地面电气相连,并延伸于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之间,使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分隔。该天线具有一第一辐射部及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位于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内,该第二辐射部的起始端位于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内,该第二辐射部并延伸越过该突出接地面,使得该第二辐射部的末端位于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内。
本揭露的移动通讯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包含一介质基板及一天线。该介质基板具有一接地面区间、一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一第二无接地面区间。该接地面区间并包含一主接地面及一突出接地面,该突出接地面与该主接地面电气相连,并延伸于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之间,使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及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分隔。该天线具有一第一辐射部及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位于该第一无接地面区间内,该第二辐射部位于该第二无接地面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返回损失测量结果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一实施例
3 :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二实施例
4 :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三实施例
5 :本发明移动通讯装置第四实施例
10 :介质基板
11 :接地面区间
111 :主接地面
112 :突出接地面
12 :第一无接地面区间
13 :第二无接地面区间
14,34,44 :天线
141,341,441 :第一辐射部
142,342,442 :第二辐射部
143,343 :第二辐射部的末端
15 :信号馈入连接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05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工作单元的手持工具
- 下一篇:用于密封半导体裸片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