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延迟焦化生产针状焦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0200.6 | 申请日: | 201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0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赵亮富;郭少青;张晔;邱泽刚;朱红英;李振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B55/00 | 分类号: | C10B55/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延迟 焦化 生产 针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延迟焦化生产针状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针状焦是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主要材料。目前工业上制备针状焦的方法主要为延迟焦化,即将原料油在炉管中短时间内加热到焦化反应所需温度,控制原料在炉管中基本上不发生焦化反应,而延缓到专设的焦炭塔中依靠自身热量进行焦化反应。如中国专利CN96115485.3(改进的煤系针状焦的生产工艺)、中国专利CN98114371.7(煤系针状焦的两段焦化制取法)、中国专利CN01115494.2(催化裂化澄清油生产针状焦的方法)均以延迟焦化方法生产针状焦。但延迟焦化方法生产针状焦时,加热炉管易结集堵塞,且生产工艺需要变温变压操作,工艺条件苛刻,致使针状焦产品质量波动。故有必要开发一种简便易行、工艺易控、针状焦产品质量稳定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工艺易控、针状焦产品质量稳定的非延迟焦化生产针状焦的方法。
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生产针状焦的原料预热到未成焦温度380-440℃后,加入焦化反应器中,原料注入体积量为焦化反应器容积的1/2-3/4;
(2)停止进料后,关闭焦化反应器进料口,控制焦化反应器温度以升温速率0.5-5℃/min升温至460-510℃,保持温度不变进行焦化反应3-24小时;焦化反应过程中控制焦化反应器内压力为0.5-3Mpa。
所述的生产针状焦的原料为煤系原料或油系原料。煤系原料为煤焦油、煤焦油馏分油或煤焦油沥青。油系原料为石油重油、乙烯焦油、催化循环油、焦化循环油。
所述的焦化反应器为可加热的焦化塔或焦化釜。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克服传统延迟焦化方法加热炉管易堵塞的缺点;
2、工艺简单,条件易控。
3、产品质量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煤焦油加热到380℃后注入焦化塔中,注入体积量达焦化塔容量的3/4即停止进料,关闭焦化塔进料口。控制焦化塔温度以升温速率0.5℃/min升温至500℃后保持500℃不变进行焦化反应5小时,进料及焦化过程中由压力控制装置控制焦化塔内压力为1MPa。所得针状焦的体积密度为1.62g/cm3,电阻率为9.22μΩ·m,抗折强度6MPa,弹性模量9.5GPa,灰分0.03%,CTE2.01×10-6/℃,达到优质针状焦的标准。
实施例2
将催化循环油加热到440℃后注入焦化塔中,注入体积量达焦化塔容量的1/2即停止进料,关闭焦化塔进料口。控制焦化塔温度以升温速率1℃/min升温至510℃后保持510℃不变进行焦化反应9小时,进料及焦化过程中由压力控制装置控制焦化塔内压力为3MPa。所得针状焦的体积密度为1.61g/cm3,电阻率为10.05μΩ·m,抗折强度9.0MPa,弹性模量9.8GPa,灰分0.06%,CTE1.27×10-6/℃,达到优质针状焦的标准。
实施例3
将250-400℃的煤焦油馏分油加热到400℃后注入焦化塔中,注入体积量达焦化塔容量的3/4即停止进料,关闭焦化塔进料口。控制焦化塔温度以升温速率0.5℃/min升温至500℃后保持500℃不变进行焦化反应24小时,进料及焦化过程中由压力控制装置控制焦化塔内压力为1.5MPa。所得针状焦的体积密度为1.69g/cm3,电阻率为6.88μΩ·m,抗折强度7.5MPa,弹性模量10.2GPa,灰分0.02%,CTE1.66×10-6/℃,达到优质针状焦的标准。
实施例4
将煤焦油沥青加热到440℃后注入焦化塔中,注入体积量达焦化塔容量的1/2即停止进料,关闭焦化塔进料口。控制焦化塔温度以升温速率1℃/min升温至510℃后保持510℃不变进行焦化反应9小时,进料及焦化过程中由压力控制装置控制焦化塔内压力为2MPa。所得针状焦的体积密度为1.7g/cm3,电阻率为9.63μΩ·m,抗折强度6.5MPa,弹性模量9.2GPa,灰分0.05%,CTE1.55×10-6/℃,达到优质针状焦的标准。
实施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0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含酸原油的抗腐蚀加工方法
- 下一篇:分子筛灌装机中的灌装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