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可动静触头的一体式触头灭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3722.0 | 申请日: | 200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3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未东;江长生;张海燕;杨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H01H73/04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212132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动静 体式 触头灭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壳低压断路器,尤其涉及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塑壳低压断路器触头灭弧部件主要由静触头部件和灭弧部件组成。其中,静触 头部件均是固定的,固定的静触头在断路器分断时,依靠可动触头斥开。这种结构的缺陷 是:可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的速度较慢,电弧不能很快地熄灭,导致开关分断能力不高, 断路器有烧损的危险。有些可动的静触头,均采用编织线连接,即软连接的方式来实现可 动。在断路器分断时,由于分断电流较大,产生的热量较大,往往会使编织线与静触头的 焊接处焊点熔化脱落,使断路器报废。
灭弧部件一般由若干灭弧栅片及安装灭弧栅片用的隔弧部件组成,而灭弧栅片和安装 灭弧栅片用的隔弧部件在安装时需要经过很多道生产工序,费时费力,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由于传统的灭弧室,触头系统等相对独立,在触头灭弧系统安装完成后,触头灭弧系 统的安装间隙较大,气密性差。在电弧产生到电弧运动到灭弧栅片熄灭的过程中,由于气 密性不强,电弧运动的速度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导致断路器的分断能力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具有可动静触头的 一体式触头灭弧系统,在开关分断时,可有效地提高可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分开速度,提高 开关的分断能力。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可动静触头、导电铜排、灭弧栅片组和绝缘壳体,绝 缘壳体位于导电铜排的两侧面与可动静触头的两侧面之间,导电铜排的两侧面为倒U型结 构,导电铜排的两端面之间设置可动静触头,销轴贯穿连接导电铜排和可动静触头;弹簧 的两端固定于销轴两端且置于可动静触头上的对应凹槽中;销轴间隙贯穿连接可动静触头, 绝缘壳内侧分别对称具有一限位槽,销轴的两端位于限位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静触头可动化,在断路器分断时提高了可动动触头与可动静触头的分开速度,提 高了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2、将触头灭弧系统模块化,提高了固定触头灭弧部件的气密性,有利于提高断路器的 分断能力。
3、在生产过程中,简化了灭弧栅片组的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隐藏掉前侧的绝缘壳体8后的立体视图;
图3是图1中可动静触头1与导电铜排9及支架2等的组装结构图;
图4是图1中绝缘壳体7的立体视图;
图5是图1中可动静触头1的结构图;
图6是图1中导电铜排9的结构图;
图7是图3中绝缘件6的结构图;
图8是图1中支架2的结构图;
图9是图1中弹簧3的结构图;
图中:1.可动静触头;2.支架;3.弹簧;4.销轴;5.销轴;6.绝缘件;7.绝缘壳体;8 绝缘壳体;9.导电铜排;10.灭弧栅片组;11.通孔;12.通孔;13.线圈孔;14.通孔;15.通 孔;16.限位槽;17.倒U型结构;18.通孔;19.凹槽与凸起组;23.通孔;24.凹槽;25.挂 脚;26挂脚;27.开口;28.开口;210.导电铜排9一侧;211.导电铜排9另一侧;212.导 电铜排9的一端面;213导电铜排9的另一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可动静触头1、支架2、弹簧3、销轴4、导电铜排9以 及绝缘壳体7、8。如图3-9所示,在导电铜排9的212、213两端面之间放置可动静触头1, 导电铜排9的212、213端设有与其连接的支架2,可动静触头1的一端设有一通孔11,支 架2上设有通孔12,导电铜排9的212、213端端设有通孔18。弹簧3的两侧具有线圈孔 13,销轴4贯穿连接可动静触头1上的通孔11、支架2上的通孔12、导电铜排9上的通孔 18和弹簧3的两侧线圈孔13,销轴4贯穿时,使导电铜排9在通孔18处和可动静触头1 留有一微小间隙,这种安装结构使得弹簧3的两端固定于销轴4两端、可动静触头1和导 电铜排9的一端都通过销轴4安装在支架2上且可动静触头1可以绕销轴4旋转,导电铜 排9和可动静触头1之间的微小间隙可以保证可动静触头1的灵活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37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气体放电显示屏
- 下一篇:一种亲水作用电色谱整体柱的原料配方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