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讯装置及其自动增快传输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0793.2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9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兴国;曹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8/02 | 分类号: | H04W88/02;H04M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11153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讯 装置 及其 自动 传输 方法 | ||
1.一种移动通讯装置,包含:
一主模块,包含第一连接器、一处理单元以及一切换单元,该第一连接器至少包含第一指令传输接脚以及第一数据传输接脚;该处理单元分别连接该第一指令传输接脚以及该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与该第一数据传输接脚连接,其具有多个不同传输速度的传输单元;以及
一通讯副模块,连接该主模块,具有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至少包含第二指令传输接脚以及第二数据传输接脚,该第二指令传输接脚对应该第一指令传输接脚,该第二数据传输接脚对应该第一数据传输接脚,且该第二连接器具有一特定速度的传输功能;
其中,当该主模块与该通讯副模块通讯连接后,该处理单元发送一询问指令至该通讯副模块,以询问该通讯副模块所具有的特定速度的传输功能;该通讯副模块发送一告知指令,以回应该特定速度的传输功能,该切换单元根据该告知指令,切换至传输速度与该通讯副模块的传输功能匹配的传输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单元为UART协定的RTS传输单元以及CTS传输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单元为USB协定的D+传输单元以及D-传输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讯副模块为一卡片式通讯副模块,该移动通讯装置为一卡片式移动电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指令传输接脚包含第一TXD接脚以及第一RXD接脚,该第二指令传输接脚包含第二TXD接脚以及第二RXD接脚,该询问指令透过该第一TXD接脚、该第二TXD接脚自该处理单元发送至该通讯副模块,该告知指令透过该第一RXD接脚、该第二RXD接脚自该通讯副模块发送至该处理单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该处理单元开机后,并于该询问指令发送前,该通讯副模块先执行初始化,接续该通讯副模块透过该第一RXD接脚、该第二RXD接脚与该处理单元执行握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模块能插接一SIM卡,该SIM卡透过该第一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与该通讯副模块通讯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询问指令以及该告知指令都为一种AT指令。
9.一种用于移动通讯装置中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能自动地增快该移动通讯装置中的通讯副模块与主模块间一数据的传送速度,其特征在于,该通讯副模块具有一特定速度的传输功能,该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该主模块与该通讯副模块建立通讯连接;
该主模块发送一询问指令至该通讯副模块;
该通讯副模块回应一告知指令至一处理单元,该告知指令包含该通讯副模块所具有的传输功能的讯息;以及
该主模块内的一切换单元根据该告知指令,使该处理单元透过对应于该通讯副模块所具的传输功能的传输单元与该通讯副模块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讯副模块对应至少一种特定的通讯模式,为一卡片式通讯副模块,该移动通讯装置为一卡片式移动电话。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处理单元透过第一TXD接脚以及第一RXD接脚与该通讯副模块的第二TXD接脚以及第二RXD接脚连接,该自动增快传输方法进一步包含下列步骤:该询问指令透过该第一TXD接脚、该第二TXD接脚自该处理单元发送至该通讯副模块,该告知指令透过该第一RXD接脚、该第二RXD接脚自该通讯副模块发送至该处理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询问指令发送前,该自动增快传输方法进一步包含下列步骤:
启动该移动通讯装置;
使该通讯副模块进行初始化;以及
该通讯副模块与该处理单元握手。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单元为UART协定的RTS传输单元以及CTS传输单元。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增快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单元为USB协定的D+传输单元以及D-传输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079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冷阴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回转窑两段煅烧石油焦的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