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0237.4 | 申请日: | 200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8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李运泽;刘东晓;王玉莹;刘佳;李运华;王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G1/50 | 分类号: | B64G1/50;G05D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卫星 系统 流体 回路 控制 装置 | ||
1.一种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在纳卫星中的姿态控制子系统(12)、通讯子系统(13)、计算子系统(14)和有效载荷(15)形成纳卫星的热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包括有热量收集模块(51)、流体回路驱动模块(52)、热-电转换模块(53)和旁路流量控制模块(54);
热量收集模块(51)用于将纳卫星上的姿态控制子系统(12)、通讯子系统(13)、计算子系统(14)和有效载荷(15)工作时产生的废热进行汇集,并应用微槽道换热器、冷却介质和微型管道组合形成热量交换回路;
旁路流量控制模块(54)用于调节所述热量交换回路中换热温度T1低于纳卫星正常工作时的正常温度T0时,调节热量交换回路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应用电动调节阀与分流管道的组合形成旁路流量控制;
自驱动控制模块(52)为热量交换回路提供强迫对流能量,应用温差发电片与电动微型泵的组合形成;
热-电转换模块(53)为热量交换回路提供驱动电能,应用自驱动控制模块(52)中的温差发电片与热量收集模块(51)中的微槽道换热器组合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多个微槽道换热器、多段管道、分流管道(1)、电动调节阀(2)、微型泵(3)和温差发电片(5);
多个微槽道换热器是指A微槽道换热器(22)、B微槽道换热器(23)、C微槽道换热器(24)、D微槽道换热器(25)和E微槽道换热器(26);
多段管道是指A管道(31)、B管道(32)、C管道(33)、D管道(34)、E管道(35)、F管道(36)、G管道(37)和H管道(38);
A管道(31)的A端连接在A微槽道换热器(22)的输出端上,A管道(31)的B端连接在B微槽道换热器(23)的输入端上;A微槽道换热器(22)粘接在姿态控制子系统(12)上;
B管道(32)的A端连接在B微槽道换热器(23)的输出端上,B管道(32)的B端连接在C微槽道换热器(24)的输入端上;B微槽道换热器(23)粘接在通讯子系统(13)上;
C管道(33)的A端连接在C微槽道换热器(24)的输出端上,C管道(23)的B端连接在D微槽道换热器(25)的输入端上;C微槽道换热器(24)粘接在计算子系统(14)上;
D管道(34)的A端连接在D微槽道换热器(25)的输出端上,D管道(34)的B端连接在电动微型泵(3)的入口上;D微槽道换热器(25)上粘接有温差发电片(5),温差发电片(5)的另一端面粘接在有效载荷(15)上;温差发电片(5)的正极和负极分别通过电导线(4)与电动微型泵(3)连接;
E管道(35)的A端连接在电机微型泵(3)的出口上,E管道(35)的B端连接在A三通接头(6)的第二接口上;
F管道(36)的A端连接在A三通接头(6)的第三接口上,F管道(36)的B端连接在E微槽道换热器(26)的输入端上;
G管道(37)的A端连接在E微槽道换热器(26)的输出端上,G管道(37)的B端连接在B三通接头(7)的第三接口上;
H管道(38)的A端连接在B三通接头(7)的第二接口上,H管道(38)的B端连接在A微槽道换热器(22)的输入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管道采用铜管、或铝管、或钛铝合金管、或钛镍合金管,管道内径为4mm~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介质为去离子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微型泵(4)的驱动电压为0V~5V。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温差发电片(5)的输出电压为0V~5V。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微槽道换热器的吸收功率为100W~500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23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三吊点超静定起重系统的架梁起重机
- 下一篇:一种气压电控辅助制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