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母加气站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9999.1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9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军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001江苏省扬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母加气站 | ||
技术领域
涉及建立母加气站的方法和设备,为前一个申请名称为“子加气站”专利配套,具体点就是用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低温液相高压泵、汽化器、多个储气装置构成母加气站将LNG液态天然气汽化为子加气站提供源源不断的CNG压缩天然气。
本发明母加气站快捷而又灵活地与子加气站形成液态天然气LNG向压缩天然气CNG转化的销售网络。
背景技术
为给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作为燃料的汽车加气,常规的方法就是采用“子母站”的形式形成销售网络给CNG燃料汽车加气。
现有的母加气站的功能目前我国都是从天然气输气管线(道)取气,经过调压、计量、脱水后进入压缩机升压,把压缩的天然气CNG燃料充入钢瓶(钢罐)或管束拖车中,或没有拖车时,把压缩的天然气CNG燃料充入至站内储气钢瓶组内备存,再利用站内储气钢瓶组中的高、中、低压与压缩机共同作用把压缩的天然气CNG燃料充入钢瓶(钢罐)或长管拖车中,再送往子加气站.
钢瓶(钢罐)或长管拖车为子加气站输送气源,往返于子母站之间。其技术特征是:与子母站的储气罐(瓶组)连接并通过压缩机或液压泵作用完成对CNG燃料汽车加气。
缺点是:从天然气输气管线(道)取气,工艺复杂,设备繁多,受居民用气高峰限制,用气没有保障。国内子母站其母站大都是依据天然气管道建站,采用此法建站,难以形成销售网络。
国内几个大型LNG气化站(接收站),如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从境外进口LNG,经储存、再气化及加压后,通过长输管道分销给专门的用户。此外,还通过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销售液态天然气。
目前,我国从美、日、欧盟等国外引进的LNG气化站(接收站)技术,其工艺都是: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低温储罐→低温液相高压泵→汽化器→站内储气罐→加气设备→钢瓶(钢罐)或管束拖车(装入了CNG压缩天然气)。他们的差别是汽化器上各自有不同的特色。
国内也仅有几个为居民用气调峰作用的气化站,其工艺流程同上,增加了降压、加臭等设备让天然气输送至管道。
缺点是:低温储罐、站内储气罐投资巨大,难以普及。
国内外现有的子母站之间,采用的是:钢瓶(钢罐)或长管拖车送气,这就决定了子母站内都有储气瓶组,母站为钢瓶(钢罐)或管束拖车储备气,子站为钢瓶(钢罐)或长管拖车卸气或通过压缩机、液压泵对钢瓶(钢罐)或管束拖车加压完成对CNG燃料汽车加气。这一模式占用了拖车资源,增加了压缩机、液压泵机械、电力消耗。需要配电增容就需要变压器等设备,就需要增加消防设施等一连串保障措施,增加了用地、审批的难度,这就造成了加气站消耗的费用大于天然气原料的价格,这也是CNG加气站在我国难以建成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路线走L-CNG即液态天然气汽化成压缩天然气之路线,打破现有的L-CNG气化站建站常规,与子加气站各项指标密切配合,适应子加气站的技术要求与特征,杜绝多余或重复环节,引入子加气站多储气装置专利技术概念,利用子加气站的多个储气装置技术特征节省建立母加气站所需的低温储罐、储气罐(瓶组)、专用拖车设备。
能否做到节省低温储罐、储气罐(瓶组)不影响产量,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如何提高子母站之间的效率,有什么样的技术措施?
技术方案:
母加气站由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低温液相高压泵、汽化器、多个储气装置构成,其技术特征是:多个储气装置其每个储气装置是由多个可充满25MPa高压CNG压缩天然气储气瓶构成,其储气装置制作成多管束(又称:多钢管、多储气瓶、多储气罐)集装箱(其结构见图2)、集装箱类似物或多长管拖车,作为子母站之间互换的共同储气装置。
母加气站工艺流程为液态天然气由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内经低温液相高压泵泵入汽化器汽化后先后依次充入(满25MPa后接入下一个储气装置)多个储气装置,即低温罐式集装箱(槽车)→低温液相高压泵→汽化器汽→多个储气装置。见图1
子加气站的多储气装置形成的独特的专利技术即“交替循环高压技术”,不再需要压缩机和液压泵加压对汽车加气,其储气装置和多个储气装置的加气原理详见名称为“子加气站”申请专利中的说明,本发明母加气站引入子加气站多储气装置概念,其目的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军,未经沈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9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