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叠片式汽车发动机中冷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1906.1 | 申请日: | 2008-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73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杨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片式 汽车发动机 中冷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汽车发动机的增压空气进行冷却的一个关键部件-中冷器。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用于冷却发动机增压空气的中冷器多为管带式结构,其冷却管内壁光滑平直,扰流有难度,散热性能受到影响;管带式结构的零件种类比叠片式结构的零件种类多,生产工艺路线长。
本实用新型采用公知的叠片式结构,但是对该结构进行了适用于中冷器的改变,叠片上制作了内肋凸台和联接凸台,并且大大加宽了叠片组内通道横截面的宽度,叠片式结构不再需要冷却管、主片和气室,但是将这三种零件的功能集结到了叠片零件上,简化了中冷器的结构,缩短了生产工艺路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散热性能,简化其结构,降低材料消耗,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叠片式汽车发动机中冷器。
本实用新型是在叠片式双流体汽车散热器(专利号:200620160978.5)的基础上所派生,把对发动机增压空气的冷却功能从叠片式双流体汽车散热器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适于成为独立的叠片式中冷器的相应改变,由此增加本实用新型被单独采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冷器的结构采用经过改进的叠片式结构,该结构中每两只叠片组成的通道的横截面宽度在5到10毫米之间;叠片上设有能够对增压空气流进行扰动的内肋凸台,这些凸台同时也增加了叠片内通道的表面积,综合提高了传热量;在叠片中间的长轴线上,均匀布置有几个连接凸台,使组成叠片组件的两只叠片不仅周边钎焊连接,其中间也有数个钎焊连接点,从而加强了叠片组件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叠片组之间钎焊有平底形散热带,用于增加与叠片接触面的钎焊面积,同时也是对凸台背面凹坑处的散热带失去了热源传导而进行的导热面积补充;散热带的宽度不采用超出叠片宽度两侧各1mm的方案,而是要求散热带的宽度起码与叠片的宽度相同,最佳方案则是散热带的宽度小于叠片的宽度,等于散热带与叠片的两外侧互相开始脱离接触处的宽度,使散热带在芯体的横截面上处于凹进去的状态,由此还使得冷风通道缩短,降低了风阻。
本实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中冷器的散热效果得到提高,制造工艺路线缩短,在同功率的散热需求下,其体积可以缩小,材料消耗可以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出气管位置改变到下边的示意图。
图4是叠片零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叠片零件上A-A处的剖面图。
图6是图4中叠片零件上B-B处的剖面图。
图7是图4中叠片零件上C-C处的剖面图。
图8是两只叠片零件组成叠片组件的侧视图。
图9是截止叠片零件的主视图,该零件的上凸台没有打孔。
图10是叠片边板零件的主视图。
图11是进气管或出气管零件示意图中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中1.进气管,2.螺栓组件,3.橡胶密封垫,4.叠片,5.截止叠片,6.散热带,7.叠片边板,8.连接板,9.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散热带(6)、叠片(4)、截止叠片(5)、叠片边板(7)、连接板(8)顺序钎焊连接成芯体总成,由螺栓组件(2)将进气管(1)、出气管(9)、橡胶密封垫(3)与芯体上的连接板紧固连接,即成为中冷器总成。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散热带(6)、叠片(4)、叠片边板(7)、连接板(8)顺序钎焊连接成芯体总成,出气管(9)安装到了芯体的下方,这种结构里不需要截止叠片零件,由螺栓组件(2)将进气管(1)、出气管(9)、橡胶密封垫(3)与芯体上的连接板紧固连接,即成为中冷器总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杨,未经李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1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锁定减震器
- 下一篇:光学拾取装置及使用其的光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