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工程改性成纤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0444.0 | 申请日: | 200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5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延韬;刘永胜;刘长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平市新长顺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D01F6/46;C04B16/06;C08L33/08;C08L67/00;C08L31/02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 岱 |
地址: | 136001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工程 改性 高分子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体说是一种建筑工程改性成纤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一种十分重要基础建筑工程材料。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用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手段;因此,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材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混凝土中使用外加剂始于上世纪初;至今虽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但在最近三十年才得到迅速发展。1975年,世界混凝土外加剂销售额仅有4亿美元,到1985年上升到16亿美元,而在1990年就激增至65亿美元。现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水泥混凝土中都使用了外加剂。可以说,外加剂已成为除水泥、砂、石和水以外的混凝土第5种必不可少的组成材料。特别是随着大跨度、重荷载、超高层等典型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对混凝土外加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类外加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在市场销售的混凝土外加剂,大约有十大系列,300多种牌号;年生产总量约60~70万吨。按每吨水泥平均掺入2.5公斤外加剂计算,约配制水泥2.4~2.8亿吨,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9.7亿吨的23~30%;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达到100%,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已达到80%,英国、法国、意大利也达到50%以上相比,发展潜力和扩展空间都十分可观。
当前,正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也是混凝土外加剂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强劲的拉动下,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生产、销售两旺势头,在很长时间内始终维持盛势不衰。但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产品品种的主要表现却是:在产品结构成分上,以无机化合物居多,有机化合物较少,高分子聚合物更少;在产品结构类型上,以单一型居多,复合型较少,有机类与有机类复合型更少;在产品结构形态上,以粉剂(或水剂)居多,乳剂较少,纤维类更少。根据国际大跨度、重荷载、超高层典型建筑工程专用超高强度混凝土制备所需纤维类外加剂的要求,我国的纤维类外加剂中,以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天然黄麻纤维居多,近几年虽出现了尼龙纤维、维纶纤维等高分子聚合物外加剂,但在典型工程中应用后却表现为均匀度、亲和性较差,容易出现抱团、擀毡等弊端,很难适应大跨度、重荷载、超高层等典型建筑工程制备超高强度混凝土对纤维类外加剂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大跨度、重荷载、超高层等典型建筑工程制备超高强度混凝土对纤维类外加剂的需要,依据分子改性化学理论,通过比例混配、熔融缩合、真空脱水、喷雾干燥四个制备工艺步骤,生产制造出一种建筑工程新型改性成纤高分子聚合物,为生产制造具有特殊性能的建筑工程改性聚合纤维提供生产基本原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采用的原料是:
以聚丙烯(PP)作为母粒,
以聚丙烯酸酯(PAE)、聚酯(PET)作为辅助增韧原料,
以聚丙酸乙烯酯(PVP)作为稳定剂,
以液晶共聚酯(LCP)作为改性剂
各组份的重量配比如下:
聚丙烯(PP)70份,化学纯、
聚丙烯酸酯(PAE)10份,化学纯、
聚酯(PET)10份,化学纯、
液晶共聚酯(LCP)5份,化学纯、
聚丙酸乙烯酯(PVP)5份,化学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平市新长顺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平市新长顺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4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态花岗石涂料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高效再生胶脱硫捏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