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关水并自动脱落火车的加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4643.0 | 申请日: | 200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4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明华 |
主分类号: | B61K11/00 | 分类号: | B61K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330四川省大***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脱落 火车 加水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技术涉及火车加水装置,尤其是涉及到火车站加水管给火车水箱加水后能自动关闭水源并自动脱落火车的一种加水装置的发明。
本发明特别适用火车的加水行为,也适用于其它一些行业的加水行为。
二、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火车上的加水任务及过程都离不开人为的控制与掌握:客运火车一停下来,火车加水员就要走上前去给火车水箱加水,加水员走到加水地方拿起加水管套在火车水箱的进水管上,再走到阀门处打开阀门开关加水是加水任务的前半部工作;如果遇见火车水箱停顿位置离加水地方较远时,加水员还得把加水管拖到火车水箱停顿处,事实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机率太多,一般很少有火车停稳时,其火车水箱正好停在加水地方;加水员完成了第一节车厢加水任务的前半部工作后,接着要去完成第二节车厢加水任务的前半部工作,而每一节车厢的距离为30米左右,加水员须走完这30米距离才能再重复上一节车厢加水任务的前半部工作;加水员完成了加水任务的前半部工作后,就要返回每一节车厢去关闭阀门开关并拔掉加水管,只有完成了这后半部工作才算是完成了加水任务的全部工作。如果来不及关闭阀门开关并拔掉加水管,就有可能被火车拖断加水管并损坏加水设施,加水员不仅要赔偿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而且还要面临下岗的一种困境。
根据加水员的动作时间、往返时间和客运火车的停车时间,并且还要把每个水箱的水加满,一个加水员一次就只能完成两节车厢的加水任务。但几乎所有火车站为了节约用工开支,往往规定一个加水员要完成3节车厢或4节车厢的加水任务,如果是在冬季,旅客用水量不太大情况下,完成3节车厢或4节车厢的加水任务还是可能的;但如果是在夏季,旅客用水量就变得很大了,很多水箱常常无水状态中,一个加水员要完成两节车厢的加水任务已经很困难,更不要说去完成3节车厢或4节车厢的加水任务了。
于是就出现了如下两种给客车车厢加水的方法:
1、加水员依序给第一节车厢,第二节车厢,第三节车厢和第四节车厢水箱进水管套上加水管并打开阀门开关后,紧接着顺原路返回,以倒置序为第四节车厢,第三节车厢,第二节车厢和第一节车厢的水箱卸下加水管并关闭阀门开关,否则时间就不够。这种方法使第一个套上加水管的第一节车厢得到的水最多,最后一个套上加水管的第四节车厢得到的水最少。
2、把时间均匀分配给几节车厢,给第一节车厢几分钟加水时间就给其它几节车厢几分钟加水时间,但把走路时间扣除,把套加水管和拔掉加水管时间扣除,把开阀门关阀门时间扣除,所剩加水时间已不多了。
不管是何种方式,其加水效果都不理想,因为每一节车厢的旅客数量和用水量都不尽相同,使每一个水箱所剩余的水量也就不相同,因此,经常都会出现这一节车厢的水箱才只加了两分钟的水,水箱里的水就满得溢流了出来,那一节车厢的水箱都加了五分钟的水,水箱里的水才只有一半,以至没有水洗脸,没有水冲厕所,使厕所臭气熏天的现象就常常出现了。
这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为加水员无法事先得知哪一节车厢的水箱里剩余水量是多少,也就无法确定给各节车厢怎样分配加水的时间,为此出现多水的溢出,少水的不够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使火车水箱的水尽量加得多一些,有些火车站加水员在客运火车要进站时就把加水管的阀门开关给打开了,这样虽然可以多一点加水的时间,但却浪费了不少的水资源,不符合节约用水的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关水并自动脱落火车的加水装置,它把球形堵头加水器安装在火车站的加水管上,把360度可转动顶杆接水器安装在火车水箱的进水管上,加水的时候只需把加水器插入接水器即可。水箱水加满后自动关水并加水管自动脱落火车;水箱水没有加满但火车开动时加水管自动脱落火车并自动关水。本发明技术在不浪费水资源情况下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火车上的加水量;在提高加水量情况下还可减少工作人员还能减轻工作强度,而且能够彻底杜绝火车拉断加水管毁坏加水设施的现象。
本发明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明华,未经朱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6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