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9585.X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3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钮心轻;李海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9/44 | 分类号: | F02M59/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129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速 柴油机 油泵 缓冲器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特别是一种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
背景技术
低速柴油机的缓冲器安装于喷油泵背面相对燃油进口的一个法兰上。缓冲器的作用是用来吸收柱塞上行至泵油行程终点时,由于回油孔开启形成的回油脉冲压力。缓冲器壳体使用时的工作压力高达40bar,所以对缓冲器壳体铸件的致密性要求就显得很重要。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现有技术当中的缓冲器壳体,通过四根等长的内六角螺栓与喷油泵进行连接。喷油泵连接法兰2上的四个螺栓孔,其中有两个内螺栓孔4靠近于壳体的曲颈1,两个内螺栓孔4因与壳体的曲颈1距离过近,造成曲颈壁的厚度不均匀,如内螺栓孔4的内径曲颈1内表面的过渡圆角(R2=20mm)处的壁厚仅为R2-D/2=7mm,而曲颈其他部位的壁厚为18mm。为了增加缓冲器壳体的强度,不得不设计出两个高凸台,在两个高凸台上分别钻孔,作为壳体与喷油泵连接的螺栓孔,再利用扳手,分别将四个六角螺栓通过螺栓孔拧入喷油泵使组成一体。
经过生产实践,现有技术存在的如下问题:
第一.靠近曲颈的内螺栓孔高凸台设计使零件生产困难。内螺栓孔的高凸台是与曲颈连接为一体的,势必造成曲颈与凸台连接处的壁厚增加,导致缓冲器壳体壁厚不均匀,高凸台处的壁厚相对于缓冲器壳体其余部分壁厚要厚得多,在铸造过程中高凸台处容易出现疏松、气孔、缩孔等铸造缺陷,高凸台造型拚模难度也大,铸造后高凸台中心容易发生偏移,造成铸件的报废。
第二.对高凸台内螺栓孔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必须采用专用的钻孔凸台设备才能保证内螺栓孔的加工精度,进而不影响壳体的使用性能;同时在安装高凸台内的两根螺栓时,因为高凸台的高度高,需要借助特制的高腰扳手工具才能进行安装,安装操作非常不便,高凸台钻孔和安装既费时又费力。
第三.实践中的柴油机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对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缓冲器壳体铸件的致密性较差,内螺栓孔4内壁有油渗出。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结构进行改进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该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对现有技术的缓冲器壳体进行改进,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高凸台带来的铸造困难,内角螺栓孔钻孔难度大,内角螺栓安装困难等问题,达到外壳曲颈壁的壁厚均匀过渡,铸造成品率高以及钻孔安装方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包括曲颈和与曲颈一端连接的喷油泵连接法兰,该喷油泵连接法兰的底部端面为喷油泵连接面,该喷油泵连接法兰的四角钻有靠近曲颈的两个内螺栓孔和边缘处的两个外螺栓孔,边缘处的两个外螺栓孔的上部设有突出于连接法兰上表面的第一凸台,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曲颈两侧的两个螺栓孔处设有容螺栓垂直穿过的凹陷,该凹陷的底端为螺栓孔,该螺栓孔的上部设有突出于连接法兰上表面的第二凸台,所述的第二凸台的高度等于第一凸台的高度。
所述的曲颈外壁处的壁厚均匀过渡。
所述的穿于所示螺栓孔内的螺栓为内六角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器壳体综合考虑了该壳体的工作压力、内六角螺栓的安装空间及缓冲器壳体厚度的均匀过渡等因素,采用减小内螺栓孔处高凸台的高度方式,设计合理的缓冲器壳体其外形变化部位的壁厚,使得缓冲器的壳体在铸造时出现疏松、气孔、缩孔等铸造缺陷的概率大大降低,铸件的合格品率得到了提高。该项设计改进后,在经过近多台柴油机安装使用,缓冲器壳体铸件质量稳定,具有节省原材料、节省加工工时、方便安装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缓冲器壳体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缓冲器壳体的A-A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壳体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缓冲器壳体的B-B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低速柴油机喷油泵缓冲器的壳体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能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未经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95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