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抗风伞的伞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068.0 | 申请日: | 200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0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书闵 |
主分类号: | A45B25/02 | 分类号: | A45B25/02;A45B25/22;A45B1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志强 |
地址: | 5187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抗风伞 伞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风伞的结构,准确地说是一种结构改良的双层抗风伞的伞骨结构,该结构设计巧妙,安装简单,可节省制作成本,便于使用。
背景技术
抗风伞,通常的思路是加强伞骨的结构,使其能够承受强大风力的吹击,但是这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制作成本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具有好的效果,因为,正像排水一样,堵不如疏,只有将风力排泄掉,再强大的风力对伞不构成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抗风目的,所以后续的改进提出了双层抗风伞的概念和结构。
目前,双层的抗风伞基本上有两种结构,其一是单折的抗风伞,该抗风伞设置两层伞布,通过上下两套伞骨分别进行支撑,上层伞布的遮盖面积小于下层伞布的,如专利申请200320100556.5所描述的;其二是多折的抗风伞,也是具有双层的伞骨,分别支撑上下层伞布,如专利申请01223970.4所描述的。
这两种抗风伞的结构,对于上层伞骨的设置是一样的,独立设置一个伞骨支撑上层的小伞面,区别在于下层伞骨是独立的单折伞骨还是多折的伞骨,无论是那种结构,其共同的特点是都需要设置双层的伞骨结构,以配合伞布的设置,尤其对于多折伞的情况,其本身就具有相对复杂的伞骨结构,再加一个上层的伞骨,安装制作相对麻烦,且也会提高其制作成本。
本申请人以前曾对次结构做出改进,设计了一种该结构利用现有的多折伞的伞骨结构(专利申请号:200520121417.X,如图1所示),适当地延伸出支撑上层伞布的伞骨,采用双层回线的伞支骨的设计方式,结构紧密、巧妙,简化了原有双层抗风伞的结构设计,比目前的设计方式简便了很多,但是这种设计仍然需要伞支骨被第二伞骨扣系,以加强伞支骨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并不方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多折伞的双层抗风伞的伞骨结构,该结构对伞支骨回线方式做出改进,使其不再被第二伞骨扣系,仅仅连接于两个间隔的第一、第三伞骨之间即可,简化了原有伞骨结构,便于组装。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层抗风伞的伞骨结构,其包括有伞骨,该伞骨为多折结构,其至少包括有第一、第二及第三伞骨,由伞骨的最外一根向内依次是第一、第二及第三伞骨,第一、第二及第三伞骨构成伞骨的多折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伞骨的内端连接有回线,第三伞骨的外端连接回线的另一边,回线的最外端连接于第一伞骨的内端,并从第三伞骨外端的穿孔穿过,形成弯折,再向外伸出,使得回线构成双层结构。
所述的回线,其弯折部是U形结构。
说到底回线,其弯折部是直角的U形结构,即直角弯折形成的。
所述的回线,其向外伸出端连接有珠尾,以缝系伞布。
所述的回线,其位于第一伞骨与第三伞骨之间具有环状加强圈。
该加强圈是回线自然弯转形成的,可具有加强回线的支撑作用。
所述的回线,其伸出部短于位于第一和第三伞骨之间的连接部,这样回线与第一伞骨可形成双层伞布的结构,具有抗风作用。
具体地说,回线具有连接部和伸出部,连接部弯折形成伸出部,伸出部向外伸出,以支撑伞布,连接部与第一伞骨和第三伞骨连接;连接部上设置有环形加强圈,该加强圈一是加强回线的强度,二是可以在此缝系伞布,以形成双层伞布;伸出部的长度短于连接部的长度,以保证开收伞的顺畅及伸出部不会对其它部件和物品构成侵犯和伤害。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结构,从伞支骨的连系第一伞骨伸出用以支撑上层伞布的伞骨结构,回线不需要第二伞骨的挂系,避免了第二伞骨再设置挂系部位,简化了伞骨结构,结构简单,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安装使用方便。
同时,回线的加强圈有效解决了其本身支撑强度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现有的多折伞的伞骨结构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抗风伞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回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结构开伞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书闵,未经张书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0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