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聚氨酯金属复合管压注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04764.0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71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洪其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自主择业集团西原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29C43/36;B29K75/00;B29K705/0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云 |
地址: | 650200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金属 复合管 压注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备聚氨酯金属复合管的装置,特别是用压注制备聚氨酯金属复合管的专用设备。
背景技术
聚氨酯金属复合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输送管道,它具有金属管的强度,同时具有聚氨酯管的防腐、耐磨、表面光滑的性质,所以应用日益广泛。常规的制备方法有粘接法和离心浇注法。粘接法是在金属管内壁涂粘接剂,再将聚氨酯内衬粘接到金属管内壁,该法的不足是在管道的安装及使用中,聚氨酯内衬很容易脱落;离心浇注法是将金属管装在旋转的离心机上,把液态的聚氨酯徐徐注入,待凝固后结合在金属管内壁,此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脱落问题,但还存在以下缺陷:①在浇注较长的管道时,在离心机上安装管子中心位置很难定位,容易造成聚氨酯内衬厚薄不均;②无法处理管壁上的聚氨酯气泡,致使聚氨酯的致密度下降,影响了管道的耐磨性和防腐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氨酯金属复合管压注模,其结构简单,简化了聚氨酯金属复合管制作工艺,克服了常见的粘接法、离心浇注法聚氨酯金属复合管存在的缺陷,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模具上装有垂直竖立的模芯,金属管垂直装在模具上且将模芯套在中部,在模具底部的模芯与金属管间隙位置接入压注管一端,压注管另一端连接压注容器。压注前,先对金属管内壁喷砂、除锈、清洗,然后垂直竖立在模具上,把计算好的中介体加入压注容器中,再根据中介体的量加入扩链剂,均匀搅拌,加压,使聚氨酯沿压注管从模具底部均匀地由下而上复合在金属管内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聚氨酯是在压力下由下而上复合,气泡可在逐渐上升过程中从金属管上部排出,因此无气泡现象,增加了聚氨酯的致密度;垂直压注的方法与设置模芯方法结合,可以保证聚氨酯的厚度均匀,消除了厚薄不均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模芯1、聚氨酯2、金属管3、定位台阶4、压注管5、阀门6、压注容器7、模具8、法兰盘9。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在模具8的底部接入了压注管5,压注管5的另一端连接于压注容器7。模具5上装有垂直竖立的模芯1,金属管3底部一端垂直装在模具8上且将模芯1套在中部,液态的聚氨酯2从压注容器7经压注管5从底部进入到金属管3与模芯1之间的间隙中,在压力作用下由底部向上徐徐上升,待凝固之后,就形成聚氨酯金属复合管。为了使金属管3在模具8上很好定位,模具8上开有下凹的定位台阶4,金属管3一端的法兰盘9卡入定位台阶4中,将模芯1固定在定位台阶4的正中部,就可以保证聚氨酯2的厚度均匀。在压注管5上接入了阀门6,可以视聚氨酯2的气泡排出的情况进行调整,并在注满金属管3时及时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自主择业集团西原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云南自主择业集团西原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47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