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造无尘室楼层地板的圆管型模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7101.6 | 申请日: | 200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4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颜海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43 | 分类号: | E04B5/43;E04B5/3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东辉 |
地址: | 201614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造 无尘室 楼层 地板 圆管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模板,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无尘室楼层地板的圆孔型模板。
背景技术
在精密芯片和液晶显示器的生产工厂以及一些高科技企业厂房中必须设置无尘室,能将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气体、细菌等污染物排除,并控制室内温度、洁净度、压力、气流速度与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和静电。无尘室内要求空气循环,将干净、新鲜的空气吸入无尘室,将脏空气排出,如在二楼处设置芯片车间,于一楼处设置有集尘设备,以供收集污浊空气。因此生产车间和集尘设备通常不在一个楼层,二者之间的楼板成为空气交换的通道,这就要求楼板要预先留出孔洞,并保证表面光滑不蓄尘,不可出现金属锈蚀情况。
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号为ZL00242503.3公开的用于制造无尘室楼层地板的模板,包括梯形模板和其上段凸伸的圆管,以及可封盖圆管的盖管帽。该模板可用塑钢制造,其外表面粗糙,内表面光滑,外表面粗糙可增加摩擦力,使其与混凝土稳固结合;光滑的内表面可避免空气中的粉尘粘附。但是由于其构造导致受力不均,梯形模板及其上面的圆管在灌浆时受到的压力不均,在灌浆前需要在梯形模板的内部塞入支撑装置,以防止梯形模板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产生变形,从而存在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消梯形与圆管的组合,有利于提高模板的抗压强度和产业化生产的用于制造无尘室楼层地板的圆管型模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用于制造无尘室楼层地板的圆管型模板,包括底座以及与其一体成形的圆管,管帽可供将圆管顶端予以密封,底座呈板状,设在底座上面的圆管其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呈锥形,底座设有与圆管下端内径相对应的孔,以相互贯通。底座与圆管采用玻璃纤维高分子材料制成。
圆管的下部外表面与底座的相近处设有翼形条。该翼形条可以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在底座平板的表面还设有波纹。
底座平板上设有切割筋,该切割筋可以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相互交叉设置。
由于本实用新型为不拆卸式圆管型模板,在平板底座的上面直接一体成型数个凸起的圆管,其圆管采用锥度渐缩的强化设计,大大加强了模板抵抗混凝土浇灌时和凝固后产尘压力的能力,并且简化了产品结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的管控。此外,在圆管的下部外表面与底座的相近处设有翼形条,进一步加强了模板与混凝土的结合而不致于脱落。在模板底座平板上分布切割筋,可通过切割筋将若干带有圆管的模板分成若干单一圆管带底座平板的模板,以适应施工现场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以及与其一体成形的圆管2,管帽3可供将圆管2顶端予以密封,底座1最好为方形板状,设在底座上面的圆管2其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呈锥形,底座设有与圆管下端内径相对应的孔,底座与圆管采用采用玻璃纤维高分子材料以高温140℃-160℃模压成型,操作方便,适于机械化生产,所得制品表面光洁度高,不易粘尘,无需涂装。在圆管下端表面沿圆弧垂直对称设置有两根翼形条4,以增加模板与混凝土的摩擦阻抗,使模板在混凝土凝固后与之紧密结合。底部平板上交叉分布两条切割筋5,通过切割筋,可将多个模板拆分成若干单一圆管带底座的模板,便于实际施工时安排模板的需要,在有模板损坏时也便于更换。施工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模板在建筑模板上依放样线铺排,盖好管帽3,在本模板之间的缝隙中采用树脂与玻璃纤维积层填缝,在填缝材料固化后,各个模板相互连接成整体,随后在圆管之间架设钢筋,浇灌混凝土制造楼层地板。为增加模板与混凝土的摩擦,提高模板与混凝土的结合力,在底座平板表面上设有波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故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做的修改或变化,理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7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