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3218.0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3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燕丽;石仕安;赵家松;江家兵;杨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苏源电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子 低压 无功 补偿 集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功补偿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低压的微电子式无功补偿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静止式低压无功补偿器一般由交流接触器、固态继电器控制低压电力电容器,将电力电容器投入电网中实现无功功率的损耗补偿。这种产品集成化程度底控制简单对电网中实际无功功率的损耗没有系统的检测和计算,不能适时对电网所损耗的无功率进行有效的补偿,另外投切器件交流接触器自动化水平较低动作响应时间差,在将电容器投入电网和从电网中切除电容器都是在有一定的峰值电压和电流下操作,所以投切器件交流接触器容易烧毁和损坏从而导致整个装置不能工作使用寿命短,除其外投切器件交流接触器自身结构特点导致整个装置组网使用时体积过大、生产成本较高各路控制不能做到自动化控制和补偿电容合理分配,更不能满足电网10KV分支线路自动化操作的需求。产品一旦形成后,其配置的调整和无功补偿的优化十分困难,也不能实现集中控制及多路控制。另外整体装置不能做到故障自诊断和现场处理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开发出了一种体积小,成本较低,并可实现准动态无功补偿的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包括有主刀、无功补偿装置和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为一主控板,主控板设有:
用以功率检测,数据计算,信号处理,并完成对电网无功量补偿的微处理器;
用以实现操控开关的电子开关;
用以驱动电子开关动作和检测动作状态的驱动处理器;
用以对各路传感器采样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微处理器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检测模块;
用以采样电流、电压和温度模拟值的互感器;
用以与外接通信设备进行远程数据交换的485串口;
所述的驱动处理器、数据检测和485串口均分别与微处理器交互式连接;所述的电子开关与驱动处理器交互式连接;所述的互感器与数据检测模块交互式连接。
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所述的主控板内还设有多路转换器,多路转换器与微处理器交互式连接。
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所述的主控板内还设有操作面板,操作面板与微处理器交互式连接。
微电子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及装置是用嵌入式单片机系统来完成对整个电网的配电监测用数据采样技术对电网的实际电流、电压功率损耗进行采样处理、计算,根据科学DSP数学计算出合理值来对整个电网的无功功率损耗的情况进行逻辑合理分配,装置采用微电子脉冲光电隔驱动技术,来驱动多路投切元件器件-极化式大功率开关动作,将电容器按照计算合理的需补偿容量进行合理补偿。整套产品由微电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控器和低压自愈式电力电容器组成,可任意的组成各种路数任何标准容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主要如下:
1、智能化单片机技术,实现了对电网的四遥功能,实现了自动化,中央接口技术为无人值守电网创造了条件。
2、实现机电一体化多路控制,积木式装置的性价比好,体积小,装机容量得到有效的增加。
3、简单的操作界面,产品的人机对话系统采用内置控制器内部液晶显示屏和按键。
4、形成ΔQ=10-2W,灵敏度较好。具有动态无功补偿功能。
5、箱内导线损耗、接点损耗和器件损耗大为减少,减低了设备自身能耗,资源(铜材、银材、钢材、工程塑料等)节省50%左右;电损(导线电损、接点电损、器件电损)降低50%左右;同时箱内温度下降5℃,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
6、生产控制简单,质量控制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低压无功补偿器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为主控板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2所示。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主刀1、主控板2和电容器3,主控板2设有:用以功率检测,数据计算,信号处理,并完成对电网无功量补偿的微处理器6。用以实现操控开关的电子开关8。用以驱动电子开关8动作和检测动作状态的驱动处理器7。用以对各路传感器采样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微处理器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检测模块10。用以采样电流、电压和温度模拟值的互感器11。用以与外接通信设备进行远程数据交换的485串口9。驱动处理器7、数据检测模块10和485串口9均分别与微处理器6交互式连接。电子开关8与驱动处理器7交互式连接。互感器11与数据检测模块10交互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苏源电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苏源电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2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