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失窃物的协寻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服务器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7329.2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1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白邳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16 | 分类号: | H04L12/16;G06F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亮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失窃 方法 使用 服务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失窃物的协寻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网络来协寻失窃物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偷窃者日益猖獗。然而,要找回失窃物亦或是要抓偷窃者都是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有鉴于此,传统技术发展了利用全球行动(Global System for Mobile,简称GSM)系统来追踪手机(Mobile Phone)位置的技术。手机在生产时都有一个唯一的机器识别码。当手机遗失时,遗失者只要提供机器识别码给警察。警察则可透过GSM系统追踪遭窃手机的位置。如此一来则可轻易地抓到偷窃者并可顺利寻回失窃物。
不仅如此,传统技术亦发展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来追踪车辆位置的技术。GPS装置在生产时也有一个唯一的机器识别码。将GPS装置配置在车辆上,则可利用GPS追踪车辆的位置。当车辆遗失时,遗失者只要提供遭窃车辆的机器识别码给警察。警察则可透过GPS追踪遭窃车辆的位置。如此一来亦可轻易地抓到偷窃者并可顺利寻回失窃物。
然而,当失窃物并没有配置GPS或GSM系统时,则无法透过上述的追踪技术来寻获失窃物。更具体地说,当失窃物为笔记本电脑,且此笔记本电脑并不具备GPS或GSM系统时,要找回失窃的笔记本电脑的机率则可说是微乎其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失窃物的协寻方法,可提升找回失窃物的机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失窃物的协寻系统,可降低物品遭窃的机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提升找回失窃物的机率。
本发明提出一种失窃物的协寻方法,适用于电子装置。失窃物的协寻方法包括接收电子装置透过网络自动上传的识别码。另外,依据识别码与数据库判别电子装置是否为失窃物。
从另一观点来看,本发明提供一种失窃物的协寻系统,包括电子装置与服务器。电子装置透过网络自动上传识别码。服务器具有数据库。服务器可依据数据库与识别码判断电子装置是否为失窃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电子装置遭窃时,服务器则依据识别码更新数据库。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电子装置为失窃物时,服务器则依据电子装置的网际网络协议地址得到电子装置的相对位置。
从又一观点来看,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数据库、接收单元与比对单元。数据库存储至少一组失窃物的识别码。接收单元可接收电子装置透过网络自动上传的识别码。比对单元耦接数据库与接收单元,可依据数据库所存储的失窃物的识别码与接收单元所接收的识别码判别上述电子装置是否为失窃物。
本发明可接收电子装置透过网络自动上传的识别码,并依据识别码与数据库判别电子装置是否为失窃物。因此可提升找回失窃物的机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几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失窃物的协寻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失窃物的协寻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失窃物的协寻系统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失窃物的协寻系统10包括电子装置20与服务器3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电子装置20可连接网络(Internet)40,更具体地说电子装置20可利用非对称数字专线(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ADSL)、缆线数据机(Cable Modem)或无线宽频(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等技术连接网络40。电子装置20设置有一组识别码,此识别码可视为电子装置20的身份证号码。换言之,每一台电子装置都有其独特且唯一的识别码。值得注意的是,当电子装置20连接上网络40时,电子装置20会自动上传识别码至服务器30。
另一方面,服务器30包括数据库31、接收单元32与比对单元33。数据库31可存储失窃物的识别码。接收单元32可接收电子装置20透过网络40自动上传至服务器30的识别码。比对单元33耦接数据库31与接收单元32。比对单元33可依据数据库31所存储的失窃物的识别码与接收单元32所接收的识别码判别电子装置20是否为失窃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73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