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炒锅切边方法及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8232.0 | 申请日: | 200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新田 |
主分类号: | B21D28/14 | 分类号: | B21D28/14;B21D28/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2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炒锅 切边 方法 及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炒锅切边方法及其模具。
背景技术
一般酒店中使用的炒锅,结构简单,其基本组成为锅体和手柄,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多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冲压制造的炒锅的边缘一般都有多余的余料,需要用切割工具切除多余的余料。目前常用的切除方式是采用车床切割,车刀需要沿,但是这种方法耗费大量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如国内专利号为CN200410007564.4的一种铸铁锅表面的抛光工艺及其精致铸铁锅,其中对于锅边缘的加工方法为将传统脱模后的铸铁锅,经车床切削锅口边缘,数控车床切削锅的内、外表面,砂轮内、外抛光。此方法是对于铸铁锅的边沿加工,对于冲压等工艺制造的锅子同样适用,普遍的用于加工锅子的边沿。但是这种方法加工,使锅子的成本增加,制造时间加长,并且锅子的边沿的精确度的依赖于车床的质量,切割效果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效果不稳定,步骤烦琐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简单,切割效果稳定,节约成本的炒锅切边方法及其模具。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锅切边模具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两端开口的筒体,一个设置有切边槽的上模,一个安装在筒体内的有型腔的下模,底座上部与下模下部有弹性装置连接,下模四周设置有若干个下模锲块,筒体内壁设置有若干个筒体锲块;。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模锲块与筒体锲块为三棱柱;三棱柱最易加工,并且,三棱柱最符合其相对移动的精度需要。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性装置为弹簧;弹簧最易安装,并且成本低廉,维护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模为中央有圆型型腔的六面体,下模锲块设置在下模周围四个面上,每个面上设置有一个下模锲块;六面体是正六面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六面体,筒体锲块设置在筒体内壁的四个面上,每个面上设置有一个筒体锲块;每个面上可以设置多个锲块,最基本的是设置一个锲块,下模锲块与筒体锲块在上模与下模接触时能互相吻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切边槽为园形,直径与下模型腔最大直径相同;直径相同是为了切割时能准确的吻合锅口。
种炒锅切边方法及其模具,包括,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模具,方法步骤如下:将炒锅放入下模的型腔中,上模的切边槽对准炒锅的边沿并于下模贴合,上模向下压缩弹性装置并使弹性装置收缩3厘米至8厘米,完成切割。
作为优选,切割完成后,瞬时撤销上模向下的压力,下模向上弹起,炒锅受惯性影响,与下模分离。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加工精确、稳定;在加工炒锅边缘时,加工速度快,极大的缩短了加工时间,在批量生产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炒锅切边模具的正视剖面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炒锅切边模具的工作时的正视剖面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炒锅切边模具的下模的俯视图;
图中的标注为:切边槽1、下模锲块2、筒体锲块3、下模4、弹性装置5、底座6、筒体7、上模8、炒锅9、压力柱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炒锅切边模具由底座、上模、下模组成,底座上安装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筒体,一个底部有圆形切边槽的上模,上模上部安装有压力柱,一个安装在筒体内的有型腔的下模,底座上部与下模下部有弹簧连接,下模外侧四周设置有1至4个下模锲块,筒体内壁设置有1至4个筒体锲块;下模锲块与筒体锲块为三棱柱,三棱柱切面为等腰三角形;下模为中央有圆型型腔的正六面体,下模锲块安装在下模周围四个面上,每个面上分别安装有一个下模锲块;筒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正六面体,筒体锲块安装在筒体内壁的四个面上,每个面上分别安装有一个筒体锲块;下模锲块与筒体锲块在上模与下模接触时能互相吻合;切边槽为圆形,切边槽直径与下模型腔最大直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新田,未经王新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82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