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用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复的低温液体容器绝热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8082.8 | 申请日: | 200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4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鲁雪生;顾安忠;陈煜;林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1/12 | 分类号: | F17C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文娟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多层 绝热材料 组合 单元 低温 液体 容器 绝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液体容器绝热结构,特别是一种采用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复的低温液体容器绝热结构,属于低温绝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低温液化气体常简称为低温液体,由于低温液体的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所以汽化所造成的损失很大,温度越低的流体保存越困难。为了更有效地减少低温液体在储运过程中的汽化损失,要求储运设备具有尽可能好的绝热性能。
已有技术中,低温液体容器为双层,内外容器之间为高真空绝热空间,内部设置了由反射屏和间隔层交替叠放的多层绝热结构。传统的多层绝热结构是将反射屏材料与间隔材料切成适当的宽度,经处理后合在一起,同时卷绕到内容器的外表,直至达到所需要的层数。然后抽出绝热空间内的气体,使之处于高真空状态。于是最大限度地把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减少到非常低的程度。高真空多层绝热占用空间体积小,重量轻,绝热效率高,最低热导率可达1×10-6W/m·k。反射屏通常采用铝箔或镀铝涤纶薄膜,可以阻挡热射线的透过。间隔材料的作用是将反射材料隔开,避免反射材料之间相互接触造成热流短路,通常采用纤维纸(或布)类的材料。
由于一般的容器要缠绕40层以上,间隔材料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吸附的水蒸气数量就多,使绝热空间很难保持高真空;铝箔和间隔材料强度差,在缠绕时拉力不均匀,很容易扯断,进一步增加了缠绕时间;缠绕时由于拉力的作用,容易缠绕过紧,使抽气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复结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多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固定网套,连接扣。其中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含多层交替叠放的间隔层和反射屏,间隔层通常采用纤维纸(或布)类材料,反射屏采用铝箔或镀铝涤纶薄膜。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的尺寸是根据低温容器的大小来决定的。
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覆盖在内容器的外表面,两端自然下垂交叠。与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大小相同的网套覆盖在其外表面,下垂的两端交叠,用固定钩将两端的网套钩住,起到固定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的作用。第二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覆盖在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网套的外表面,其交叠部分与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的交叠部分之间的间距根据需要覆盖的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的层数确定。与第二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大小相同的网套覆盖在其外表面,两端自然下垂交叠,用固定钩将两端的网套钩住。后续各层的结构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结构相同,各层交叠部分等间隔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安装时间短、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强度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包复结构交叠部分示意图。
图中1是内容器,2是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3是网套,4是固定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4~6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固定网套3,连接扣4。其中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分别由5~10层左右的交替叠放的间隔层和反射屏组成,间隔层采用纤维纸或布类材料,反射屏采用铝箔或镀铝涤纶薄膜。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覆盖在内容器1的外表面,两端自然下垂交叠。与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大小相同的网套3覆盖在其外表面,下垂的两端交叠,用固定钩4将两端的网套3钩住,起到固定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的作用。第二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覆盖在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网套3的外表面,其交叠部分与第一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的交叠部分之间的间距根据需要覆盖的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的层数确定。与第二层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大小相同的网套3覆盖在其外表面,两端自然下垂交叠,用固定钩4将两端的网套钩住。后续各层的结构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结构相同,各层交叠部分等间隔布置。对于直径较大的容器,端部覆盖多层圆形的或扇形的多层绝热材料组合单元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80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型铸钢摇把支架
- 下一篇:改进的机床精密平口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