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电消声避流消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5111091.8 | 申请日: | 199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580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15 |
发明(设计)人: | 贾金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金寿 |
主分类号: | H01H47/00 | 分类号: | H01H47/00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新亚 |
地址: | 21213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与接触器等带有电磁铁的产品配套使用的节电消声避流消弧装置主要由反半波同步消弧电路和快速放电延时电路及异步消弧电路组成,利用整流二极管在截止无电流的半波期间内将接触器等电器的励磁线圈的供电电源由起动时的吸合高压自动切换到能够维持吸合的吸持低压继续供电,具有切换无电流,动作可靠,使用寿命长,工作频率高和节电消声效果好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节电 消声 避流消弧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节电消声避流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反半波同步消弧电路、快速放电延时电路和异步消弧电路组成,其中,反半波同步消弧电路由一个电源变压器(T1)、一个继电器(J1)及触点开关(JK1)、一个单向可控硅(VS1)、两个三极管(V1、V2)、两个稳压二极管(D11、D12)、八个整流二极管(D1-D8)、两个电阻(R1、R2)、一个电容(C1)和四个接线柱(A、B、C、D)及外壳组成,快速放电延时电路由一个三极管(V3)、一个稳压二极管(D13)、一个电容(C3)和三个电阻(R3-R5)组成,异步消弧电路由第二个继电器(J2)及其触点开关(JK2)、一个电容(C2)、二个二极管(D9、D10)组成,其连接关系是:变压器(T1)初级(L1)两端分别接第一个接线柱(A)和第二个接线柱(B),第一个二极管(D1)正极接第一个接线柱(A)、负极接第一个继电器触点开关(JK1)常闭触点,变压器(T1)次级(L2)两端分别接第二和第三个二极管(D2、D3)正极,变压器次级(L2)中间抽头接第二个接线柱(B),第二和第三个二极管(D2、D3)负极接第一个继电器触点开关(JK1)常开触点,第一个继电器触点开关(JK1)动触点接第三个接线柱(C)和第二个继电器触点开关(JK2)的动触点,第二个继电器触点开关(JK2)的常闭触点接第十个二极管(D10)负极,第十个二极管(D10)正极接第二个接线柱(B)和第四个接线柱(D),变压器(T1)第二次级(L3)两端分别接第四和第五个二极管(D4、D5)正极,第四和第五个二极管(D4、D5)负极接第一个电容(C1)正极,变压器第二次级(L3)中间抽头接第一个电容(C1)负极,第一个继电器(J1)和第六个二极管(D6)负极接第一个电容(C1)正极,第一个继电器(J1)另一端和第六个二极管(D6)正极接第二个继电器(J2)和第九个二极管(D9)负极和第二个电容(C2)正极,第二个继电器(J2)另一端和第九个二极管(D9)正极和第二个电容(C2)负极接可控硅(VS1)阳极,可控硅(VS1)阴极接第一个电容(C1)负极,可控硅(VS1)控制极接第七个二极管(D7)负极,第七个二极管(D7)正极接第一个三极管(V1)集电极,第一个三极管(V1)发射极接第十二个二极管(D12)正极,第一个三极管(V1)基极接第二个三极管(V2)集电极,第二个三极管(V2)发射极与第二个电阻(R2)串联后接第一个电容(C1)负极,第二个三极管(V2)基极接第一个电阻(R1)和第八个二极管(D8)负极,第一个电阻(R1)另一端接第一个电容(C1)负极,第八个二极管(D8)正极接第十一个二极管(D11)正极,第十一个二极管(D11)负极接变压器(T1)第二次级(L3)中与第二个接线柱(B)为同相位的一个输出端(E)点,第十二个二极管(D12)负极接第三个电阻(R3)和第三个电容(C3)正极及第三个三极管(V3)发射极,第三个电阻(R3)另一端接第四个电阻(R4)、第五个电阻(R5)、第十三个二极管(D13)负极和第三个三极管(V3)基极,第五个电阻(R5)另一端接第一个电容(C1)正极,第十三个二极管(D13)正极与第四个电阻(R4)另一端及第三个三极管(V3)集电极和第三个电容(C3)负极均接第一个电容(C1)负极,第一个接线柱(A)和第二个接线柱(B)接交流电源,第三个接线柱(C)和第四个接线柱(D)接负载的励磁线圈(KL)。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金寿,未经贾金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95111091.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