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风化岩质边坡裂隙涌水灾害治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0547.6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78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许传华;曹作忠;申其鸿;张默;占飞;代永新;张青;曾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9/06;E02D3/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发;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风化岩质边坡裂隙涌水灾害治理的方法,左右导水墙(3)和拦水墙(11)构成开口梯形;在靠近拦水墙(11)的内侧挖掘集水坑(6),在集水坑(6)内预埋一段排水管(7);固定锚杆(4)上部为导水墙(3)、拦水墙(11)、集水坑(6)的钢筋混凝土的立筋;在集水坑(6)顶部布设坑内防护网(5),在左、右导水墙(3)和拦水墙(11)顶部布设墙顶防护网(2)。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收集坡面岩石裂隙涌水,解决因岩石裂隙涌水出口位置出现小的变动而失效问题;三重防护网能杜绝因岩体风化而堵塞集水坑问题;排水管可有效排除坡面涌水,并解决边坡下部岩体因上部岩体裂隙水入渗而强度降低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化 岩质边坡 裂隙 水灾 治理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易风化岩质边坡裂隙涌水灾害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实施:/n1)根据易风化岩质边坡(9)裂隙涌水部位面积大小、涌水量大小及裂隙涌水部位的形状,确定左、右导水墙(3)、拦水墙(11)的布设位置、高度,所述的左、右导水墙(3)位于易风化岩质边坡(9)裂隙涌水部位两侧外缘布设,拦水墙(11)位于易风化岩质边坡(9)涌水部位下游布设,左、右导水墙(3)和拦水墙(11)构成开口梯形且梯形的开口长边位于边坡的上游方向,开口梯形的短边为拦水墙(11);/n2)清理超出易风化岩质边坡(9)裂隙涌水部位边界外1.5m范围内坡面上已有的风化松散岩石,继而在易风化岩质边坡(9)裂隙涌水部位及其外围铺设坡面防护网(1),在左、右导水墙(3)、拦水墙(11)布设位置开挖地基,地基基础应深入坡面稳定层岩下0.4m及以上;在靠近拦水墙(11)的内侧边坡体内挖掘集水坑(6);/n3)在地基基础上施工固定锚杆(4),相邻的固定锚杆(4)间距为0.6~1.5m,并伸入易风化岩质边坡(9)稳定基岩1.5~2.5m;固定锚杆(4)上部作为导水墙(3)、拦水墙(11)、集水坑(6)的钢筋混凝土的立筋,继而浇筑导水墙(3)、拦水墙(11)、集水坑(6),同时在集水坑(6)内预埋一段排水管(7);所述集水坑(6)的底部深入隔水层,集水坑(6)的两侧与导水墙(3)连为一体,集水坑(6)的下侧与拦水墙(11)连为一体(4);/n4)待导水墙(3)、集水坑(6)、拦水墙(11)的混凝土满足设计强度后,在集水坑(6)顶部布设坑内防护网(5),在左、右导水墙(3)和拦水墙(11)顶部布设墙顶防护网(2),在集水坑(6)顶部布设坑内防护网(5);/n5)最后延伸、固定排水管(7)至易风化岩质边坡(9)下游截排水沟或采坑排水池(10)。/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111054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