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超前支护固结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13904.9 | 申请日: | 2019-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9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英;齐甦;崔小鹏;李庆远;王成刚;杜凌坤;庄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C04B28/26 |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江钊芳;刘荣 |
| 地址: | 710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一种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超前支护固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地表地面整平、S2测量放线、S3钻机定位、S4地表钻孔、S5下管、S6封孔、S7地表注浆、S8地表注浆结束、S9掌子面钻孔、S10埋管、S11掌子面注浆、S12掌子面注浆结束。注浆用的注浆液均为水泥、水、水玻璃和缓凝剂的混合物,其水灰比为=0.7~1:1;水玻璃浓度为35~40°Be,水玻璃与水泥浆的体积比为1:1;缓凝剂用量为11~11.5kg/m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越 泥石流 堆积 隧道 超前 支护 固结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超前支护固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地表地面整平:整平场地,填平冲沟及洼地,地表用0.5~0.6m厚粘土封闭,保持开挖顶到地面注浆厚度大于5m;/nS2、测量放线:测量放出注浆范围和注浆孔位置,测出各注浆孔处地表标高,计算出各注浆孔深度,并对每个注浆孔编号;/nS3、钻机定位:根据测量注浆孔位置进行钻机就位,采用脚手架钢管或方木搭设平台,保证钻机稳定、钻杆垂直;/nS4、地表钻孔:钻孔深度比设计标高深0.5m~0.6m,钻孔过程中用水平尺经常检查钻杆垂直度、调整钻机机座,确保注浆孔垂直;/nS5、下管:钻孔完成后,退出钻杆,及时进行验孔,注浆孔深度和垂直度达到要求后及时下注浆管,如出现塌孔则利用钻机重新清孔;/nS6、封孔:采用钢管作为封孔管,防止顶部塌陷,封孔管端头2m~3m范围内的管顶进至要求位置后,采用水泥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浇灌封孔管与孔壁间隙,并充分捣实,待封孔混凝土凝固到有足够强度后,方可进行注浆;/nS7、地表注浆:注浆采用全孔封闭整体注浆,先两边后中间隔孔间注的方法;/nS8、地表注浆结束:采用注浆终压和流量控制注浆是否结束,当单孔注浆压力达到2.0MPa后,并且流量很小,吸浆量小于1L/min,即可结束该孔注浆,并关闭孔口止浆阀,注浆初压控制在0.5~0.8Mpa,注浆终压控制在2.1~2.5Mpa;当全部注浆孔均符合单孔注浆的结束条件,保证没有漏注现象,地表注浆全部结束;/nS9、掌子面钻孔:在掌子面上钻设注浆孔,布孔方式为梅花桩式布孔,相邻两孔间距为950mm~1050mm;实际钻孔位置与孔的设计位置偏差控制在5cm的范围内,孔底与孔口的位置偏差不得超过孔深的1%,孔的直径大于注浆管的外径,孔深比埋设的注浆管长度长0.5m~0.6m,开孔时要保持低速,当孔深不小于30cm后,即可转入正常转速;/nS10、埋管:在掌子面上的注浆孔内埋设注浆管,注浆管外露于注浆孔口的长度为60~70cm;/nS11、掌子面注浆:当岩层的破碎情况较为严重时,采用分段前进的方式进行注浆,以免造成塌孔;当岩层较为稳定时,则应采用分段后退的方式进行注浆;注浆和钻孔的顺序均为由外向内,第1、2环全部进行钻孔、注浆,从第三环开始先钻掌子面左半幅的奇数孔,同一环的注浆要间隔进行;如果奇数孔注浆效果不理想,再钻偶数号孔并进行补浆,掌子面右半幅采取与左半幅相同的方法进行注浆;如果在钻孔过程中发生较为严重的涌水,就要立即停止钻孔并进行注浆;/nS12、掌子面注浆结束:当单孔注浆压力达到2.0MPa后,并且流量很小,吸浆量小于1L/min,即可结束该孔注浆,并关闭孔口止浆阀,注浆初压控制在0.5~0.8Mpa,注浆终压控制在2.1~2.5Mpa;当全部注浆孔均符合单孔注浆的结束条件,保证没有漏注现象,则掌子面注浆全部结束。/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813904.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露天矿山智能铲装运输系统
- 下一篇:小截面岩质隧道的掘进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