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口对称式阴极榫槽电解加工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73829.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0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栋;蒋婷;雷高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H3/00 | 分类号: | B23H3/00;B23H9/00;B23H3/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韩天宇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开口对称式阴极榫槽电解加工装置及方法,属于电解加工领域。装置主要包括阴极头,绝缘体,引电体,夹具等部分。阴极刃呈开口对称式,阴极头由圆弧段和锯齿段组成,阴极头的圆弧段内壁设有绝缘体,实现了榫头两侧对称面的电解加工,且不破坏榫头与盘体的连接。由于锯齿形进液段导致流程差异大,设置宽度不均匀的出液口,实现不同电解液流程下不同的电解液背压,保证加工区域流场均匀性。在加工过程中,端面绝缘体在电解液的压力作用下始终贴合在工件端面上,榫头两侧已加工对称面逐渐伸入侧面绝缘体内壁构成的保护腔中,减少已加工型面与非加工表面的杂散腐蚀。该方法能够实现涡轮盘榫槽类零件的一次加工成型,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对称 阴极 电解 加工 装置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开口对称式阴极榫槽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极(7)、引电体(4)、侧面绝缘体(3)、圆周绝缘体(5)、端面绝缘体(6)、夹具体(2)、顶板(1);上述阴极(7)整体呈U型开口对称式,它由左侧的圆弧段阴极头尾座(7‑2)和右侧的锯齿状开口阴极头(7‑1)组成,锯齿状开口阴极头(7‑1)由左侧的阴极头圆弧尾部(7‑1‑1)和右侧的一对前后布置的锯齿段阴极刃(7‑1‑2)组成;上述侧面绝缘体(3)位于锯齿状开口阴极头(7‑1)上方,其整体形状与上述锯齿状开口阴极头(7‑1)形状对应,它由左侧的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和右侧的一对前后布置的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组成;其中侧面绝缘体(3)外轮廓与上述锯齿状开口阴极头(7‑1)外轮廓一致,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的内弧面相比阴极头圆弧尾部(7‑1‑1)的内弧面超出,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相比锯齿段阴极刃(7‑1‑2)的内齿面超出;上述圆周绝缘体(5)由绝缘基体(5‑1)和绝缘凸块(5‑2)组成;绝缘凸块(5‑2)位于绝缘基体(5‑1)的右侧上方;绝缘基体(5‑1)位于阴极头圆弧尾部(7‑1‑1)下方,绝缘凸块(7‑2)位于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下方,绝缘凸块(7‑2)的右壁面与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内弧面对应平齐,绝缘凸块(7‑2)的左壁面与上述阴极头圆弧尾部(7‑1‑1)的内弧面贴合,绝缘凸块(7‑2)上表面与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下底面贴合;上述端面绝缘体(6)位于侧面绝缘体圆弧尾部(3‑1)的内弧面、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工件(8)上表面之间;端面绝缘体(6)的前、后侧面是与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形状对应的外齿面形状,端面绝缘体(6)的前侧面右端和后侧面右端分别具有与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右端对应贴合的挡水凸台结构(6‑1);上述引电体(4)的下表面与圆弧段阴极头尾座(7‑2)的上表面贴合,其上表面与侧面绝缘体(3)上表面平齐;上述顶板(1)位于侧面绝缘体(3)和引电体(4)上方;上述阴极(7)、引电体(4)、侧面绝缘体(3)、圆周绝缘体(5)形成一个组合体;上述夹具体(2)具有前壁面、后壁面、左壁面、右壁面,整体将上述组合体及端面绝缘体(6)包围起来;上述电解加工装置具有进液流道、出液流道、进液口、出液口;上述进液流道由第一横向流道、第一竖向流道、第二竖向流道依次组成;其中第一横向流道由端面绝缘体(6)的顶面与顶板(1)底面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竖向流道位于侧面绝缘体(3)的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内侧;由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与端面绝缘体(6)的外齿面,以及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的内齿面与工件已加工榫槽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竖向流道位于锯齿段阴极刃(7‑1‑2)内齿面内侧;由锯齿段阴极刃(7‑1‑2)内齿面与端面绝缘体(6)的外齿面,以及锯齿段阴极刃(7‑1‑2)内齿面与工件已加工榫槽侧壁构成的间隙组成;上述出液通道由第二横向流道、第三竖向流道、第四竖向流道、第五竖向流道依次组成;其中第二横向流道由锯齿段阴极刃(7‑1‑2)下底面与工件已加工端面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三竖向流道由锯齿段阴极刃(7‑1‑2)前后侧壁与夹具体(2)前后两侧内壁,以及锯齿段阴极刃(7‑1‑2)前后侧壁与已加工榫槽的另一侧面之间的间隙形成;第四竖向流道由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前后侧壁与夹具体(2)前后两侧内壁,以及锯齿段侧面绝缘头(3‑2)前后侧壁与已加工榫槽的另一侧面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五竖直流道由下顶块(1‑2)前后侧壁与夹具前后两侧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上述进液口位于顶板(1)中间;出液口位于第五竖直流道末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73829.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