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559466.8 申请日: 2019-06-26
公开(公告)号: CN110169381A 公开(公告)日: 2019-08-27
发明(设计)人: 庄奕福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维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K61/59 分类号: A01K61/59;A01G22/22
代理公司: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代理人: 胡吉科
地址: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且日照提交好的优质养殖田,养殖田远离污染源、保水性能佳,且不受洪水淹没;步骤二、稻田改造:以50亩为一单位,沿稻田外围开挖第一环形沟渠,第一环形沟渠的沟宽为2米,沟深为1米,田埂高于田面0.3m,在田埂上设置有第一防逃网;在第一防逃网外围开挖第二环形沟渠,第二环形沟渠的沟宽3米,沟深1.5米,田埂高于田面0.6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利用第一环形沟渠和第二环形沟渠可以有效阻断淡水龙虾的逃跑,从而杜绝了对外界环境的破坏;在第一防逃网和第二防逃网处的渠坝上种植有绿植,阻断了淡水龙虾的外逃。
搜索关键词: 环形沟渠 防逃网 田埂 稻田 淡水龙虾 生态养殖 沟宽 开挖 外围 保水性能 洪水淹没 效果利用 养殖 沟深 日照 污染源 水源 种植 改造
【主权项】:
1.一种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且日照提交好的优质养殖田,养殖田远离污染源、保水性能佳,且不受洪水淹没;步骤二、稻田改造:以50亩为一单位,沿稻田外围开挖第一环形沟渠,第一环形沟渠的沟宽为2米,沟深为1米,田埂高于田面0.3m,在田埂上设置有第一防逃网;在第一防逃网外围开挖第二环形沟渠,第二环形沟渠的沟宽3米,沟深1.5米,田埂高于田面0.6米,在田埂上设置有第二防逃网;对第一环形沟渠、第二环形沟渠以及稻田进行排水、晾晒和消毒处理,消毒之后重新灌入灌溉水;步骤三、水藻种植:在第一环形沟渠、第二环形沟渠以及稻田内种植水藻,水藻以星状分布,水藻间距为0.5米*0.5米;步骤四、虾苗投放:每年的7月下旬及8月上旬分四个阶段投放虾苗,第一阶段为每亩投放12‑15公斤,第二阶段每亩投放3‑5公斤,第三阶段每亩投放5‑6公斤;第四阶段每亩投放2‑4公斤;步骤五、养殖期间管理:施肥:需要施用腐蚀肥,每月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肥20公斤‑30公斤;水草定期定量投放:龙虾为杂食性动物,水草是主要食物来源,在日常管理中,夏季每隔1天需要每亩添加30‑50公斤水草;冬季每隔3天需要每亩添加20‑30公斤水草;春秋两季每隔2天需要每亩添加30公斤水草;肉食性饲料定期投放:夏季每隔1天需要每亩添加20‑35公斤水草;冬季每隔3天需要每亩添加15‑20公斤水草;春秋两季每隔2天需要每亩添加20公斤水草;步骤六、水稻栽培:虾稻共作采用一稻一虾模式,每年3、4月份淡水龙虾收获上市后开始水稻种植,水稻品种采用稻杆直径粗、耐肥性较强品种;水稻栽培之后保持适当的水位,促进禾苗生长的同时不影响淡水龙虾生长;栽秧期间降低第一环形沟渠和第二环形沟渠水位,迫使淡水龙虾回到第一环形沟渠和第二环形沟渠中生长;水稻收割完毕后抬升第一环形沟渠和第二环形沟渠的水位,使龙虾回到稻田中生长,淡水龙虾能够充分利用稻杆;步骤七、淡水龙虾收获: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第一次收获,直至4月中旬;第二次收获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维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维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59466.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