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压裂液高盐煤层气田产出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6155.8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7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琚宜文;王楚峰;琚丽婷;李向东;谢友友;刘新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2C23/16;B02C18/14;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地址: | 10004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压裂液高盐煤层气田产出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其中清洗液输入装置包括:清洗液出口、清洗液缓冲室、一级缓冲导流板、过滤网、二级缓冲海绵、清洗液泵、液位计、清洗液进口、清洗液电控阀、控阀电机;位于清洗液缓冲室上部设有清洗液进口、两者贯通,在清洗液进口内侧设有清洗液电控阀,在清洗液进口外侧设有控阀电机,清洗液电控阀与控阀电机连接,控阀电机与电器控制柜导线控制连接;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含压裂液高盐煤层气田产出水一体化处理装置,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可靠,后期维护方便;该装置处理效率高,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避免了二次污染。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洗液 清洗液进口 控阀 一体化处理装置 电控阀 煤层气 压裂液 出水 高盐 电机 缓冲室 电器控制柜 清洗液出口 导线控制 电机连接 二次污染 二级缓冲 清洗液泵 输入装置 维护方便 一级缓冲 运行稳定 装置处理 导流板 过滤网 液位计 海绵 自动化 贯通 | ||
【主权项】:
1.一种含压裂液高盐煤层气田产出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主传送管(1),湿法超细粉碎机(2),主发酵罐(3),一级输送管(4),二级发酵柜(5),二级输送管(6),三级输送管(7),三级发酵柜(8),电器控制柜(9);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法超细粉碎机(2),其一端与主传送管(1)连通;在湿法超细粉碎机(2)一侧设有主发酵罐(3),两者通过一级输送管(4)连通;在主发酵罐(3)另一侧设有二级发酵柜(5),两者通过二级输送管(6)连通;在二级发酵柜(5)另一侧设有三级发酵柜(8),两者通过三级输送管(7)连通;所述湿法超细粉碎机(2)、主发酵罐(3)、一级输送管(4)、二级发酵柜(5)、二级输送管(6)、三级输送管(7)、三级发酵柜(8)均通过阀门与主传送管(1)连通;所述二级发酵柜(5)内部设有清洗液输入装置(5‑7);在二级柜核心体(5‑4)一侧分别设有二级柜液位仪(5‑6)、清洗液输入装置(5‑7),他们分别与电器控制柜(9)导线连接;所述清洗液输入装置(5‑7)包括:清洗液出口(5‑7‑1),清洗液缓冲室(5‑7‑2),一级缓冲导流板(5‑7‑3),过滤网(5‑7‑4),二级缓冲海绵(5‑7‑5),清洗液泵(5‑7‑6),液位计(5‑7‑7),清洗液进口(5‑7‑8),清洗液电控阀(5‑7‑9),控阀电机(5‑7‑10);位于清洗液缓冲室(5‑7‑2)上部设有清洗液进口(5‑7‑8)、两者贯通,在清洗液进口(5‑7‑8)内侧设有清洗液电控阀(5‑7‑9),在清洗液进口(5‑7‑8)外侧设有控阀电机(5‑7‑10),清洗液电控阀(5‑7‑9)与控阀电机(5‑7‑10)连接,控阀电机(5‑7‑10)与电器控制柜(9)导线控制连接;在清洗液缓冲室(5‑7‑2)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一级缓冲导流板(5‑7‑3)、过滤网(5‑7‑4)、二级缓冲海绵(5‑7‑5),其中一级缓冲导流板(5‑7‑3)数量为8个、相互等距排列,其断面为W形状侧立于清洗液缓冲室(5‑7‑2)内部、固定于清洗液缓冲室(5‑7‑2)内壁;过滤网(5‑7‑4)波纹状、不锈钢材质、数量为8个、相互等距上下排列、固定于清洗液缓冲室(5‑7‑2)内壁;二级缓冲海绵(5‑7‑5)单层、10mm厚、固定于清洗液缓冲室(5‑7‑2)内壁;在清洗液缓冲室(5‑7‑2)顶部一侧设有液位计(5‑7‑7);在清洗液缓冲室(5‑7‑2)一侧设有清洗液泵(5‑7‑6),清洗液泵(5‑7‑6)一端与清洗液缓冲室(5‑7‑2)贯通,另一端与清洗液出口(5‑7‑1)贯通;所述三级发酵柜(8)内部设有预处理池(8‑1);位于一侧的预处理池(8‑1),其通过电动力反应柜输送管(8‑2)与上层缓冲室(8‑11)连通;所述预处理池(8‑1)内部设有金属吸附网(8‑1‑3);在三磷酸胞苷二钠喷射管(8‑1‑4)下部设有金属吸附网(8‑1‑3),金属吸附网(8‑1‑3)高分子材质、多孔网状结构,金属吸附网(8‑1‑3)数量为10层、上下排列;所述金属吸附网(8‑1‑3)包括:环形支架(8‑1‑3‑1),网间距调节杆(8‑1‑3‑2),网面基座(8‑1‑3‑3),基座连杆(8‑1‑3‑4),环形支架基座(8‑1‑3‑5),张紧旋钮(8‑1‑3‑6),张紧顶杆(8‑1‑3‑7),卡钉(8‑1‑3‑8),吸附网基面(8‑1‑3‑9);,所述吸附网基面(8‑1‑3‑9)4个顶角各设有1个网间距调节杆(8‑1‑3‑2),网间距调节杆(8‑1‑3‑2)垂直穿过吸附网基面(8‑1‑3‑9),两者滑动连接;在吸附网基面(8‑1‑3‑9)4个顶角表面各设有网面基座(8‑1‑3‑3),在每个顶角其网面基座(8‑1‑3‑3)数量为3个,沿网间距调节杆(8‑1‑3‑2)轴线等角度分布,吸附网基面(8‑1‑3‑9)与网面基座(8‑1‑3‑3)固定连接;在网面基座(8‑1‑3‑3)中心轴线设有基座连杆(8‑1‑3‑4),基座连杆(8‑1‑3‑4)一端与网面基座(8‑1‑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环形支架(8‑1‑3‑1)固定连接;在环形支架(8‑1‑3‑1)表面设有环形支架基座(8‑1‑3‑5)、数量为3个;在环形支架基座(8‑1‑3‑5)顶端设有张紧旋钮(8‑1‑3‑6),两者螺纹连接;张紧旋钮(8‑1‑3‑6)与张紧顶杆(8‑1‑3‑7)连接,张紧顶杆(8‑1‑3‑7)穿过环形支架基座(8‑1‑3‑5)与卡钉(8‑1‑3‑8)连接,3个卡钉(8‑1‑3‑8)对网间距调节杆(8‑1‑3‑2)实施锁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36155.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