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及减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7950.4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03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徐赵东;杨启航;葛腾;杨建中;景新建;潘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02 | 分类号: | F16F9/02;F16F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及减振方法。装置包括外钢筒、活塞钢板、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以及第二柱形吸能结构。当遭遇较小的振动或冲击时,活塞钢板压缩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后者通过压缩变形来耗散能量;当遭遇较大的冲击时,活塞钢板压缩第二柱形吸能结构,后者通过塑性变形耗散大量能量。此外,通过空气压缩腔产生空气弹簧的作用,具有协同隔减振能力。本发明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多重防护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恢复 冲击 混合 隔减振 装置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包括:外钢筒,所述外钢筒上部开口设置;活塞钢板,设置在所述外钢筒内部,并且可以在外钢筒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活塞钢板上朝向外钢筒外部的一侧表面通过传力件与被保护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筒的筒内壁和所述活塞钢板之间设有供所述活塞钢板导向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两段,分别是位于外钢筒内壁上部的双向导轨和连接在所述双向导轨下部的单向导轨;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设置在外钢筒内位于活塞钢板的底部,用于支撑活塞钢板,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的柱心处开设有柱形空腔,所述柱形空腔的底部填充有第二柱形吸能结构,并且第二柱形吸能结构的高度要小于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第二柱形吸能结构以及活塞钢板三者之间围合形成第一空气压缩腔;所述外钢筒底部设有与结构连接的机械接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07950.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拉压高刚度筒式减振器
- 下一篇:一种结构紧凑型的磁流变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