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的纺织用卷布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0487.0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0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隋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顺风织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18/02 | 分类号: | B65H18/02;B65H18/10;B65H19/26;B65H23/26;D06H1/00;D06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李德胜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机械相关,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式的纺织用卷布机,包括防撞载布箱、装置减震移动机构、防折叠机构、清理机构、压布机构、卷布机构、底部稳定机构,本装置具有防折皱、除杂质、压布、切割及卷布多种功能于一体,装置多处均设置有调整功能,可适应不同的情况,装置还具有减震级加长结构。防撞载布箱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装置减震移动机构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防折叠机构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清理机构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压布机构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卷布机构与底部稳定机构相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纺织 用卷布机 | ||
【主权项】:
1.一种新式的纺织用卷布机,包括防撞载布箱(1)、装置减震移动机构(2)、防折叠机构(3)、清理机构(4)、压布机构(5)、卷布机构(6)、底部稳定机构(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载布箱(1)包括箱体(1‑1)、定位柱(1‑2)、T形定位件(1‑3)、弹簧一(1‑4)、T型把手一(1‑5)、限位板一(1‑6)、弹簧二(1‑7)、限位板二(1‑8)、胶垫块(1‑9),箱体(1‑1)与定位柱(1‑2)通过三级阶梯孔二(1‑1‑2)相连接,定位柱(1‑2)与限位板一(1‑6)固定连接,限位板一(1‑6)与弹簧二(1‑7)相连接,弹簧二(1‑7)与限位板二(1‑8)相连接,限位板二(1‑8)与胶垫块(1‑9)固定连接,胶垫块(1‑9)与箱体(1‑1)通过三级阶梯孔二(1‑1‑2)相连接,箱体(1‑1)与T形定位件(1‑3)通过三级阶梯孔一(1‑1‑1)相连接,T形定位件(1‑3)与弹簧一(1‑4)相连接,弹簧一(1‑4)与三级阶梯孔一(1‑1‑1)相适应,T型把手一(1‑5)与T形定位件(1‑3)固定连接,T型把手一(1‑5)与箱体(1‑1)通过三级阶梯孔一(1‑1‑1)相连接,箱体(1‑1)与稳定底板二(7‑2)固定连接,T形定位件(1‑3)与定位柱(1‑2)通过定位凹槽(1‑2‑1)相连接;箱体(1‑1)上设置有三级阶梯孔一(1‑1‑1)、三级阶梯孔二(1‑1‑2);定位柱(1‑2)上设置有定位凹槽(1‑2‑1);装置减震移动机构(2)包括T型把手二(2‑1)、缓冲外壳(2‑2)、限位块(2‑3)、弹簧三(2‑4)、缓冲杆(2‑5)、移动轮(2‑6),T型把手二(2‑1)与缓冲外壳(2‑2)通过三级阶梯孔三(2‑2‑1)相啮合,T型把手二(2‑1)与限位块(2‑3)固定连接,限位块(2‑3)与弹簧三(2‑4)相连接,弹簧三(2‑4)与缓冲杆(2‑5)相连接,缓冲杆(2‑5)与缓冲外壳(2‑2)通过三级阶梯孔三(2‑2‑1)相连接,缓冲杆(2‑5)与移动轮(2‑6)活动连接;缓冲外壳(2‑2)上设置有三级阶梯孔三(2‑2‑1);防折叠机构(3)包括旋转把手(3‑1)、限位环一(3‑2)、斜齿轮一(3‑3)、斜齿轮二(3‑4)、底壳(3‑5)、齿轮链(3‑6)、齿轮一(3‑7)、升降柱(3‑8)、固定立板一(3‑9)、齿轮二(3‑10)、支撑架(3‑11)、防折叠结构(3‑12)、固定立板二(3‑13),旋转把手(3‑1)与限位环一(3‑2)通过通孔固定连接,限位环一(3‑2)与底壳(3‑5)通过阶梯孔一(3‑5‑1)相连接,旋转把手(3‑1)与斜齿轮一(3‑3)固定连接,斜齿轮一(3‑3)与斜齿轮二(3‑4)相咬合,斜齿轮二(3‑4)与底壳(3‑5)相连接,斜齿轮二(3‑4)与齿轮一(3‑7)通过齿轮链(3‑6)相连接,齿轮一(3‑7)与固定立板二(3‑13)活动连接,固定立板二(3‑13)与底壳(3‑5)固定连接,齿轮一(3‑7)与升降柱(3‑8)的一侧相咬合,升降柱(3‑8)的另一侧与齿轮二(3‑10)相咬合,齿轮二(3‑10)与固定立板一(3‑9)活动连接,固定立板一(3‑9)与底壳(3‑5)固定连接,升降柱(3‑8)与支撑架(3‑11)固定连接,支撑架(3‑11)与防折叠结构(3‑12)活动连接;底壳(3‑5)上设置有阶梯孔一(3‑5‑1);支撑架(3‑11)包括框架主体(3‑11‑1)、螺纹杆一(3‑11‑2)、螺纹件(3‑11‑3)、限位环二(3‑11‑4)、角度调节杆(3‑11‑5)、连接固定件(3‑11‑6),框架主体(3‑11‑1)与防折叠结构(3‑12)通过条形凹槽(3‑11‑1‑1)相适应,螺纹杆一(3‑11‑2)与限位环二(3‑11‑4)通过通孔固定连接,限位环二(3‑11‑4)与连接固定件(3‑11‑6)通过阶梯孔二(3‑11‑6‑1)相连接,螺纹件(3‑11‑3)与框架主体(3‑11‑1)固定连接,螺纹件(3‑11‑3)与螺纹杆一(3‑11‑2)通过螺纹孔一(3‑11‑3‑1)相啮合,角度调节杆(3‑11‑5)与连接固定件(3‑11‑6)固定连接,角度调节杆(3‑11‑5)与框架主体(3‑11‑1)通过T形孔(3‑11‑1‑2)相连接;框架主体(3‑11‑1)上设置有条形凹槽(3‑11‑1‑1)、T形孔(3‑11‑1‑2);螺纹件(3‑11‑3)上设置有螺纹孔一(3‑11‑3‑1);连接固定件(3‑11‑6)上设置有阶梯孔二(3‑11‑6‑1);防折叠结构(3‑12)包括背板(3‑12‑1)、滑动杆(3‑12‑2)、中心圆柱(3‑12‑3)、异形定位件(3‑12‑4)、弹簧四(3‑12‑5),背板(3‑12‑1)与中心圆柱(3‑12‑3)固定连接,中心圆柱(3‑12‑3)与滑动杆(3‑12‑2)通过圆柱凹槽(3‑12‑2‑2)相连接,滑动杆(3‑12‑2)与异形定位件(3‑12‑4)通过阶梯孔三(3‑12‑2‑1)相连接,异形定位件(3‑12‑4)与弹簧四(3‑12‑5)相连接,异形定位件(3‑12‑4)与背板(3‑12‑1)通过圆形凹槽(3‑12‑1‑1)相连接;背板(3‑12‑1)上设置有圆形凹槽(3‑12‑1‑1);滑动杆(3‑12‑2)上设置有阶梯孔三(3‑12‑2‑1)、圆柱凹槽(3‑12‑2‑2);清理机构(4)包括结构固定件(4‑1)、发动机(4‑2)、斜齿轮三(4‑3)、斜齿轮四(4‑4)、综合齿轮链(4‑5)、清洁滚轮刷(4‑6)、带齿轮柱一(4‑7)、密封盖(4‑8)、粘垫(4‑9)、滚筒(4‑10)、带齿轮柱二(4‑11)、格挡板(4‑12),结构固定件(4‑1)与发动机(4‑2)通过结构凹槽(4‑1‑1)相连接,发动机(4‑2)与斜齿轮三(4‑3)固定连接,斜齿轮三(4‑3)与斜齿轮四(4‑4)相连接,结构固定件(4‑1)与格挡板(4‑12)固定连接,清洁滚轮刷(4‑6)与带动齿轮一(4‑7)相连接,粘垫(4‑9)与滚筒(4‑10)相连接,滚筒(4‑10)与带动齿轮二(4‑11)相连接,斜齿轮四(4‑4)、带动齿轮一(4‑7)和带动齿轮二(4‑11)通过综合齿轮链(4‑5)相连接,带齿轮柱一(4‑7)与带齿轮柱二(4‑11)均与结构固定件(4‑1)通过旋转凹槽(4‑1‑2)活动接触连接,密封盖(4‑8)与结构固定件(4‑1)固定连接;结构固定件(4‑1)上设置有结构凹槽(4‑1‑1)、旋转凹槽(4‑1‑2);压布机构(5)包括L形固定座(5‑1)、螺纹杆二(5‑2)、限位环三(5‑3)、升降固定杆(5‑4)、上滚筒(5‑5)、椭圆形板(5‑6)、调节钮(5‑7)、连接螺纹杆(5‑8)、下滚筒(5‑9)、升降桶(5‑10)、稳定板(5‑11)、L形平衡杆(5‑12)、侧升降板(5‑13)、升降定位柱(5‑14)、螺纹调节杆(5‑15)、限位环四(5‑16)、小块升降板(5‑17)、调节上压板(5‑18)、阻力垫(5‑19)、调节下压板(5‑20)、割布刀(5‑21)、伺服机一(5‑22)、轨道杆(5‑23)、伺服机二(5‑24),L形固定座(5‑1)与限位环三(5‑3)通过限位孔(5‑1‑1)相连接,螺纹杆二(5‑2)与限位环三(5‑3)通过通孔固定连接,螺纹杆二(5‑2)与升降固定杆(5‑4)通过螺纹孔二(5‑4‑1)相啮合,升降固定杆(5‑4)与椭圆形板(5‑6)固定连接,椭圆形板(5‑6)与上滚筒(5‑5)通过通孔活动连接,椭圆形板(5‑6)与下滚筒(5‑9)通过通孔活动连接,椭圆形板(5‑6)与连接螺纹杆(5‑8)通过L型限位孔(5‑6‑1)相连接,调节钮(5‑7)与连接螺纹杆(5‑8)通过螺纹适应孔(5‑7‑1)相连接,连接螺纹杆(5‑8)与下滚筒(5‑9)固定连接,L形固定座(5‑1)与升降定位柱(5‑14)固定连接,升降定位柱(5‑14)与L形平衡杆(5‑12)固定连接,L形平衡杆(5‑12)与稳定板(5‑11)通过平衡通孔(5‑11‑1)相连接,稳定板(5‑11)与升降桶(5‑10)固定连接,升降桶(5‑10)与升降定位柱(5‑14)通过通孔相适应,升降桶(5‑10)与侧升降板(5‑13)固定连接,侧升降板(5‑13)与另一个螺纹杆二(5‑2)通过同步螺纹孔(5‑13‑1)相啮合,升降桶(5‑10)与限位环四(5‑16)通过异形孔(5‑10‑1)相连接,螺纹调节杆(5‑15)与限位环四(5‑16)通过通孔固定连接,螺纹调节杆(5‑15)与小块升降板(5‑17)通过调节螺纹通孔(5‑17‑1)相啮合,小块升降板(5‑17)与调节上压板(5‑18)固定连接,调节上压板(5‑18)与阻力垫(5‑19)固定连接,另一个阻力垫(5‑19)与调节下压板(5‑20)固定连接,调节下压板(5‑20)与升降桶(5‑10)固定连接,伺服机二(5‑24)与升降桶(5‑10)通过轨道凹槽(5‑10‑2)相连接,伺服机二(5‑24)与轨道杆(5‑23)固定连接,轨道杆(5‑23)与伺服机一(5‑22)通过轨道通孔(5‑22‑1)固定连接,割布刀(5‑21)与伺服机一(5‑22)固定连接;L形固定座(5‑1)上设置有限位孔(5‑1‑1)、条形通孔(5‑1‑2);升级固定杆(5‑4)上设置有螺纹孔二(5‑4‑1);椭圆形板(5‑6)上设置有L型限位孔(5‑6‑1);调节钮(5‑7)上设置有螺纹适应孔(5‑7‑1);升降桶(5‑10)包括异形孔(5‑10‑1)、轨道凹槽(5‑10‑2);稳定板(5‑11)上设置有平衡通孔(5‑11‑1);侧升降板(5‑13)上设置有同步螺纹孔(5‑13‑1);小块升降板(5‑17)上设置有调节螺纹通孔(5‑17‑1);伺服机一(5‑22)上设置有轨道通孔(5‑22‑1);卷布机构(6)包括旋转轴承(6‑1)、定位管(6‑2)、固定侧板(6‑3)、缠布滚轴(6‑4)、螺钉(6‑5)、夹布片(6‑6)、弯形支脚(6‑7)、弹簧五(6‑8)、螺纹圆柱(6‑9)、方形固定板(6‑10)、升降圆柱(6‑11)、限位件(6‑12)、旋转齿轮(6‑13)、齿轮定位杆(6‑14)、主齿轮(6‑15)、动力斜齿轮(6‑16)、摇动斜齿轮(6‑17)、辅助小轴承(6‑18)、摇把(6‑19),旋转轴承(6‑1)与固定侧板(6‑3)固定连接,固定侧板(6‑3)与定位管(6‑2)通过通孔相适应,定位管(6‑2)与旋转轴承(6‑1)固定连接,定位管(6‑2)与缠布滚轴(6‑4)通过通孔相适应,缠布滚轴(6‑4)与螺钉(6‑5)通过螺纹凹槽(6‑4‑1)相啮合,螺钉(6‑5)与夹布片(6‑6)通过通孔固定连接,弯形支脚(6‑7)与方形固定板(6‑10)活动连接,弯形支脚(6‑7)与弹簧五(6‑8)固定连接,弯形支脚(6‑7)与固定侧板(6‑3)相适应,固定侧板(6‑3)与螺纹圆柱(6‑9)通过螺纹阶梯槽(6‑3‑1)相啮合,螺纹圆柱(6‑9)与升降圆柱(6‑11)固定连接,限位件(6‑12)与方形固定板(6‑10)通过主凹槽(6‑10‑1)相连接,限位件(6‑12)与升降圆柱(6‑11)通过通孔固定连接,限位件(6‑12)与旋转齿轮(6‑13)固定连接,旋转齿轮(6‑13)与主齿轮(6‑15)相咬合,主齿轮(6‑15)与齿轮定位杆(6‑14)通过通孔固定连接,齿轮定位杆(6‑14)与动力斜齿轮(6‑16)通过通孔固定连接,动力斜齿轮(6‑16)与摇动斜齿轮(6‑17)相咬合,摇动斜齿轮(6‑17)与辅助小轴承(6‑18)固定连接,辅助小轴承(6‑18)与方形固定板(6‑10)通过凹槽固定连接,辅助小轴承(6‑18)与摇把(6‑19)固定连接;定位管(6‑2)包括管体(6‑2‑1)、工形件(6‑2‑2)、弹簧六(6‑2‑3),工形件(6‑2‑2)与缠布滚轴(6‑4)通过限位凹槽(6‑4‑2)相连接,管体(6‑2‑1)与工形件(6‑2‑2)通过阶梯通孔(6‑2‑1‑1)相连接,工形件(6‑2‑2)与弹簧六(6‑2‑3)相连接;管体(6‑2‑1)上设置有阶梯通孔(6‑2‑1‑1);固定侧板(6‑3)上设置有螺纹阶梯槽(6‑3‑1);缠布滚轴(6‑4)上设置有螺纹凹槽(6‑4‑1)、限位凹槽(6‑4‑2);方形固定板(6‑10)上设置有主凹槽(6‑10‑1)、弹簧凹槽(6‑10‑2);底部稳定机构(7)包括稳定底板一(7‑1)、稳定底板二(7‑2)、加长结构(7‑3),稳定底板一(7‑1)与加长结构(7‑3)固定连接,加长结构(7‑3)与稳定底板二(7‑2)固定连接;稳定底板一(7‑1)上设置有移动机构适应孔一(7‑1‑1),稳定底板一(7‑1)与装置减震移动机构(2)通过移动机构适应孔一(7‑1‑1)固定连接;稳定底板二(7‑2)上设置有机构适应孔(7‑2‑1)、移动机构适应孔二(7‑2‑2),稳定底板二(7‑2)与另一个装置减震移动机构(2)通过移动机构适应孔二(7‑2‑2),稳定底板二(7‑2)与防折叠机构(3)通过机构适应孔(7‑2‑1);加长结构(7‑3)包括条形连接板(7‑3‑1)、弹簧七(7‑3‑2)、角度卡位件(7‑3‑3)、推动短杆(7‑3‑4)、椭圆形件一(7‑3‑5)、椭圆形件二(7‑3‑6)、连接件(7‑3‑7),条形连接板(7‑3‑1)与角度卡位件(7‑3‑3)通过特殊通孔(7‑3‑1‑1)相连接,弹簧七(7‑3‑2)与角度卡位件(7‑3‑3)固定连接,角度卡位件(7‑3‑3)与推动短杆(7‑3‑4)固定连接,角度卡位件(7‑3‑3)与椭圆形件一(7‑3‑5)通过角度调整凹槽(7‑3‑5‑1)相适应,椭圆形件一(7‑3‑5)与椭圆形件二(7‑3‑6)通过连接件(7‑3‑7)活动连接;条形连接板(7‑3‑1)上设置有特殊通孔(7‑3‑1‑1);椭圆形件一(7‑3‑5)上设置有角度调整凹槽(7‑3‑5‑1);防撞载布箱(1)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装置减震移动机构(2)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防折叠机构(3)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清理机构(4)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压布机构(5)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卷布机构(6)与底部稳定机构(7)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顺风织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顺风织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170487.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布料印花机的收布装置
- 下一篇:薄膜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