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阶梯排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97968.1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38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周乐;刘兵兵;侯宏亮;李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众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阶梯排泥装置,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内腔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泥斗本体,所述泥斗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回形管,所述第一回形管的右侧连通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第一回形管的一端贯穿至沉淀池本体的右侧并连通有集流管。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沉淀池大多会出现泥斗积泥现象,使用时间长时污泥会粘附在池壁和泥斗壁上,从而导致泥斗积泥并越积越多,最终污泥板结,甚至运行到后期需要清池,生化二沉池的积泥过长会使污泥厌氧,导致部分污泥上浮,影响出水水质的问题,该阶梯排泥装置,具有方便使用的优点,使得沉淀池不会出现积泥情况,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自动化程度高。 | ||
搜索关键词: | 泥斗 排泥装置 沉淀池 回形管 本实用新型 沉淀池本体 出水水质 连接管 污泥 连通 内部设置 污泥上浮 污泥厌氧 二沉池 集流管 体内腔 板结 长时 池壁 斗壁 和泥 清池 粘附 生化 自动化 贯穿 保证 | ||
【主权项】:
1.一种阶梯排泥装置,包括沉淀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内腔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泥斗本体(2),所述泥斗本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回形管(3),所述第一回形管(3)的右侧连通有第一连接管(4),所述第一连接管(4)远离第一回形管(3)的一端贯穿至沉淀池本体(1)的右侧并连通有集流管(6),所述第一连接管(4)的表面套设有第一电动排泥阀(5),所述泥斗本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回形管(7),所述第二回形管(7)的右侧连通有第二连接管(8),所述第二连接管(8)远离第二回形管(7)的一端贯穿至沉淀池本体(1)的外侧并与集流管(6)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8)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排泥阀(9),所述沉淀池本体(1)右侧的底部贯穿设置有第三连接管(10),所述第三连接管(10)的一端延伸至沉淀池本体(1)的内腔,所述第三连接管(10)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电动排泥阀(11),所述第三连接管(10)的另一端与集流管(6)连通,所述集流管(6)右侧的底部连通有排泥管(12),所述第一回形管(3)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泥孔(13),所述第二回形管(7)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泥孔(14),所述第二进泥孔(14)和第一进泥孔(13)的数量均不少于五个;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隔板(15),所述隔板(15)的顶部贯穿设置有伞形挡板(16),所述伞形挡板(16)的顶部贯穿设置有中心管(17),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贯穿设置有进水管(18),所述进水管(18)的一端贯穿至中心管(17)的内腔并连通有喷头(19),所述中心管(17)的底部连通有散流头(20),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反射板(21),所述反射板(21)位于散流头(20)的底部,所述沉淀池本体(1)右侧的顶部连通有出水管(2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众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众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1797968.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沉砂池及排砂系统
- 下一篇:一种控制抬耙刮泥机升降机构的控制箱